分享

修练武术之根本

 文苑书店66 2019-01-26

   武术是属于世界人类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武术?中国武术是国粹,作为炎黄子孙,谁不希望本民族的文化被世界人民承认并接受,中国武术是门大学问,它不求流行好看,它体现着强劲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

学武为了实用,现如今“练、养、用”合一的武术有多少呢?武术本来不是根源,得智慧心灵之大本,武术不学自会,不练自通,以心养功而后以形练功,炼心灵之气是内功,习武练拳不以内功为基础,等于盖房没有打地基,没有心态平衡,心安理得的基础和功夫,自身的阴阳气如何能平衡?内五行气(心、肝、脾、肺、肾)如何能圆合?自身三宝精、气、神如何能合一?练拳首先要手、眼、身外三合,精、气、神内三合。


习武练拳要以静养为基础,心神安定、身体自如,所化生之动作是心灵的需要,并非人为学的作势,人为的作势叫做装腔作势,叫做有为法。心灵精神静极所化之势才是真动势,动是现象,目的是按《黄帝内经》所说的“精神内守,真气从之”。动不离静,静乃动之源,动乃静之用。如此有体有用,有动有静,动静不息,运动动作不完,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变化万千,心灵之动即太极之动,太极含万化之理。静者,精气神自如,内五气自然协调,五气圆合,诚于中而形于外,动作连贯圆合,收无定法,起无定式,运用自如。运动姿势非学来之式,是自己身心本能产物,是真气之化。不动不足以通神气,展精神,不动不足以活气舒筋骨。动静之机随自身阴阳而动,需要什么动作出什么动作,什么动作舒服合理,就出什么动作,故而说太极拳人人一套,就靠你自己养精气神发动出来。此为自心自法,调节四肢身心走向自然平衡的运动本质,皆以养心源为本,叫做无为法。

 
  现代人所学的太极拳是当时初创人的心灵精神发动,随自心自然而生,并非僵死刻板的固定动作。现时学拳有的连呼吸都做了统一的规定,被他控制,何有自然可言,但具体的方法和招数已大大地限制了你的精神境界,故而临场心态一失衡,即乱阵脚,平时所学全部失灵。


武术之源贵在养精神,精神大则气力大,两目如电,神光护体,威严无比,对手焉能不胆寒心怯呢?!最高的实战是精神之战,有形的武术再高,心气一破皆作废矣。武功之高低不在招数之多寡,而在心灵能量的高低,顺乎心则能应其手,招数不学自出,以无为法胜有为,不迟不早恰到好处。这就叫法无定法,法自心生是真法。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所以习武必以心源为基,以气为用,以体助仁,以拳扶义。练心生法,法无定法,法自心生是真法,请学者自悟。

 

 学习太极拳必先学其理论,首知太极之先,本是无极。鸿蒙一气,浑然不分,故无极是太极之母,即是万物先天之机。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气上浮,浊气下降,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本为一无极,即先天之机,迨入后天始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人之作用,有动有静,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于天。神凝内敛,无异于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因此学习太极拳者,必须先明太极之妙道,若不明理,只是肢体运动,徒劳无益。故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静思明理,返观内照之法不可缺,而行功也不可废。


  练功人,须于动静之中,悟太极的至极真理,于刚柔之中,寻生克之玄机,然后由太极而入于无极。心性神气,相倚相随,则达到心安定性,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肢百骸,气血周流畅通,不粘不滞,真可谓得敛神聚气之法矣。武学之真谛内家拳学经典著作云“习拳者应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交,则四肢百体莫能一气。虽依势活动而难收成效也。”这是拳理,也是养生健身哲理与方法的论述。

 
       既然养心,首先要明理,提醒您七个“不”字要牢记:
     (一)心不要被一切功所转;

   (二)心不要被一切法所迷;
     (三)心不要被一切物所牵;

   (四)心不要被一切事所动;
     (五)心不要被一切情所系;

    (六)心不要被一切难所惧;
     (七)心不要被一切爱所恋。
  心上不放任何东西就达到了清净本然之心,也就是反朴归真了。目前在人类社会健身的千功万法中,尽善尽美莫过于自我洗心涤虑、修心养性、心灵修缮的功夫,此是养生健身之大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