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liuhuirong 2019-01-26

《论语》感悟(一二八)

文/王营

原文: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7.1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7.20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感悟:老彭,有人考证是指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人考证是指两个人中的一个,这属于考据学研究的范围,我们不去深究。这两章阐述的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其中的“述”不能只解释为“讲述、述说”,“作”也不能只解释为“写作”,“述而不作”应当是指孔子只阐述前人之学,自己不过多地进行创造、发挥。事实上,孔子并非只讲述不写作,他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作春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但是,孔子在“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态度,即对古人、古事经过认真考查后,只进行客观的叙述,不加入自己的褒贬色彩,这就是“述而不作”的具体含义。

至于“信而好古”,既指孔子对于古代文化的态度,也表明他对于古代文化的情感,所以在本篇第二十章中,孔子进一步强调:“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罢了。”孔子一方面否定了别人对自己“生而知之”的错误评价,另一方面指出了求知的正确态度,对于自己喜欢的知识,要勤奋敏捷、孜孜以求。

孔子的这番言论,对今天某些所谓改革、创新者而言,似乎不合时宜,他们会嘲笑孔子顽固守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复古主义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孔子的确有“信古”、“好古”的一面,但孔子的“信古”、“好古”绝不等于复古,一方面,他系统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是要保存这些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以此来看,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学家;另一方面,他在整理这些典籍时,也并非“述而不作”,《孟子·滕文公下》中有“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记载,孔子作《春秋》,为什么能使“乱臣贼子惧”?这是因为《春秋》在看似冷静、平淡的叙述中,实际上蕴含了孔子的思想倾向,这一“春秋笔法”,深深刺痛了乱臣贼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可见,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实际上是自谦,他不但“作”,而且“作”的好,“作”的多。

“创新”是时下非常诱人的一个字眼,但是我们要明白这样一条千古不易的法则: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传统,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历史就是数典忘祖,只有尊重历史,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生当乱世的孔子,实际就是在做这一工作,他以“好古”的态度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就是希望当时的有识之士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寻找一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想之路,这条道路在孔子逝世几百年后,由秦始皇变成了现实,虽然秦朝所走之路与孔子的理想相去甚远,但孔子毕竟通过他所整理的古代文化典籍,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因此,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将来,搞历史研究的人都应受到尊重,同时历史学家也要像孔子那样,“信而好古”,“敏以求之”,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不可只凭自己的主观好恶,随意“打扮”历史。

作为教师,也要像孔子那样,不但要善于“述”,还要善于“作”。教师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用的文化和知识,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原原本本、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是千古以来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是教师的“述”。但是,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还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创新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学会知识,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善于“作”。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述”不“作”,只会把知识教死,同样只“作”不“述”,学生没有对知识量的积累,无论采用多么好的方法,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