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八十八) 文/王营 原文: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5.13子贡说:“老师关于诗、书、礼、乐的讲授,我们是可以听到的;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是没有办法听到的。” 感悟:此章中的“文章”不同于现在“文章”的含义,古代的“文章”,是指道德的外在表现,包括美好的思想、言语、行为、举动、待人、处世等,子贡在此章中说,老师的道德学问,我们都看到了,也听到了,但是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 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天道?这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对此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有不同的观点。也许孔子心中早有答案,故意在学生面前卖关子;也许孔子觉得这个问题深奥难讲,反正我们翻遍整部《论语》,也没有找出一个完整的答案,的确如子贡所说的那样,“不可得而闻也”。后来,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作《中庸》时给出了这样一种是是而非的解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孔子的愿意,也值得商榷。 老子有言:“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凡是能用语言说出的“道”,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道”了,“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子思给“道”下了定论,也不是真正的“道”了。孔子深知这一点,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他很少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性、什么是道?”这些高深莫测的大道理,而是从近处,从具体的言行入手,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体悟“道”的真正含义,可以说整部《论语》就是一部师生的对话录。孔子的这一做法,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启发意义。 首先,要改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在我们国家,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思想品德课,多则三课时,少则两课时,像其它文化学科一样,有专任教师、有教材、有考试。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内容,传授思想品德修养的大原则、大道理,期末学生的政治课考试成绩都在八九十分以上。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背诵的名词、概念多,不一定思想品德高;考试得高分,不一定不违法犯罪,可以说教育效果几近于零。大部分的道德品质优秀的学生,靠得不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受读书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各个时代的教育几乎都把德育放在首位。然而在古代,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大多数教育机构都不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课,也不举行专门的考试。古代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虽然也有秦桧之类的奸佞小人,但大多数都是文质彬彬、忧国忧民的君子。可见,古代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并不差,为什么今天既开课、又考试,重视程度空前,效果反而不如古代呢? 答案是:古今不同的教育理念使然。古代的思想教育,大多沿用孔子的教育方式,不讲深奥的大道理,不让学生记忆枯燥的道德概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不作量化评价,而是将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游学活动中。像《三字经》这本儿童启蒙教材,里面穿插了大量励志故事,学生读了这些故事,对幼小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另外,古代的教学计划也往往将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礼记·学记》云:“比年(每年)入学,中年(每隔一年)考校。一年视离经(分析所学经典)辨志(具有正确的学习意志和趣向),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具有广泛的学习兴趣)亲师,七年视论学(讨论学问)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学识渊博,融会贯通),强立(坚强的意志,独立的见解)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可见,古代的教育最终要培养是“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有思想、有独立见解的学生。 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外大多数国家也不单独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美国虽然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但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也不是由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是将课堂搬到教堂、社区、工厂、电影院、展览馆等公共场所,让学生面对面地接受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与我国古代思想教育大体相似。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的要想改变用时多、效果差的局面,何不返璞归真,从老祖宗那里吸取一些有益的成份?少讲一些大道理,多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及时感悟并主动生成美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主观体验。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一大难点,教师往往以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为依据,代替学生对文学形象的主观感受,这一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有人说,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心目中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心目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单是(红楼梦)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是孔子教的学生,子贡所悟之“道”与其他学生所悟之“道”不完全相同,因此学生的思想、经历、学识水平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学生对文学形象的鉴赏只要言之成理,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就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
|
来自: liuhuirong > 《論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