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liuhuirong 2019-01-26

《论语》感悟(二十七)

 

文/王营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危险而无所益。”

感悟:这一章孔子论述的是读书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人就会变得迷惘,最终一无所得。这种人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会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无用的“书呆子”。同样,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的人,整天坐在屋里空想,不能通过读书验证自己的想法,这种人也会像神经病一样,十分危险,与事无益。只有学和思紧密结合,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新课程要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把学和思紧密结合起来。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最容易造就一批只学不思、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应当看到,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其实不在于学生的“学”,而在于“思”,因为“学”已经被广大教师发挥到极致,几乎每个教师都是传授知识的高手,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却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如何让学生做到学思结合?我认为首先要打破课堂教学“满堂灌”、教师“包办代替”的格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进行质疑;同时,要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也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讲,理科重推理、重逻辑思维,文科重想象联想、重形象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二者又有重叠交叉。除此之外,还有与培养创新精神相联系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等等。教师要学习一点思维科学的理论,根据学科特点,适时指导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一旦掌握了方法,形成了习惯,学生的“思”就不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向创新的道路。

三是坚持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番分析、归纳和综合,因此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思结合的过程。新课程倡导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开阔学生的思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抓好考试和评价改革。客观地讲,中考和高考目前仍然是指导中小学教学的一根强有力的指挥棒。考什么,则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是教师的惯性思维。因此,要实现学思结合,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中考和高考命题方式,除了考察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外,应当适当增加一些有思维含量的综合性试题。另外,中小学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要仅仅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要把学生的课外实践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以考试和评价的改革,引导广大教师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把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学思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