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为五岳之首,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称呼,在古代,泰山并不仅仅是山,还是重要的仪式场所,即皇家的封禅之地。 “封禅”是我国古代最为盛大的祭天活动,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机会举行封禅大典,一般这种活动要么出现在改朝换代时期,要么久逢乱世之后,天下太平,天子为彰显其才得才会举行封禅大典,虽盛况空前,却不免劳民伤财,泰山被古人认为群山最高,是最接近天的地方,因此天子的封禅大典多在此举行。 所以说,泰山不仅仅雄伟,更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好在它不会像勾栏瓦砾一样随着时间变成尘埃,它总能屹立在那,一边成为历史,一边见证历史,一边又书写历史。 泰山上的石碑不少,最著名的当属“五岳独尊”的提名,可要说最有意思的,当属一块石碑上刻着的“虫二”二字,其实说“虫二”并不准确,因为虫子上面带一撇的文字并不存在,所以以“虫”来代替,但这绝不是笔者擅自做主,因为“虫二”的言论自古有之,这是古人的智慧。 许多人走到这块石碑面前都会不由自主的被上面的文字所吸引,思考着“虫二”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而这些思考的人中,也不仅仅限于我们中国人,上世纪就有日本学者来到此地被石碑上“虫二”二字所吸引,几位学者精通中文,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却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近代,第一位解开这个谜题的人应该是郭沫若,在他一次登泰山之时,旁边的一位学者向他请教“虫二”的含义,郭沫若看了半天,随后用手在“虫”和“二”字上各加了两笔,二字竟变为了“风月”,郭老笑着说:“这是“风月无边”的意思”,其解不禁令人拍手称快,叹服中华汉字博大精深。 其实泰山的石碑上已经写明了刻这两个字的人,乃是清光绪年间的名士刘廷桂,至于他为何要刻这两个字传闻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刘廷桂游泰山之时遇到一位尼姑,因为口渴便向尼姑讨水喝,尼姑不肯,于是他一气之下写下了“虫二”二字,讽刺尼姑不检点,乃风月之人。 另一种说法说刘廷桂看到泰山的风景之后,本想题“风月”二字,可突然想到当年乾隆游西湖的时候题了“风月无边”四字,出于避讳,他只写了两个字的字心,却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不过“虫二”二字的由来绝对要早于清朝,也非刘廷桂原创,早在明朝时期,著名的四大唐伯虎在扁上题字“风月无边”,祝枝山一眼便看出道:“他这是在嘲笑我们是“虫二”。”,一旁朋友不解询问,祝枝山却说:“风月无边不久是虫二吗?” 可见明朝时期“虫二”的“梗”就已经出现,而且其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至于是在何时还没有确切的定论和出处,如果觉得有意思的话,请动一动发财的小手,点个关注吧。 |
|
来自: Zhanjh1936 > 《国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