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论语》学记(十一) 文/王营 儒家认为,孝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不讲孝弟,不仅无道德可言,而且往往会犯上作乱,危害国家和人民。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 既然孝弟是做人的根本,那么做为子女,应该怎样做才能表达对父母的孝?儒家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首先,孝应当是子女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真情实感。做为子女,既要满足父母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更要使父母精神愉悦,满足他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二是在对待父母生死的问题上,要不违父母心愿,依礼而行。父母健在的时候,要慎重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让父母放心。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二)。日常生活中,子女出远门要告知父母去什么地方,以勉父母担惊受怕,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去世以后,要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虽然主张厚葬父母,然而他并不赞成丧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三是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完成父母未了的心愿。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
|
来自: liuhuirong > 《論語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