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奉五 现代医家(1911-1977年)。北京人,早年从名医韩一斋学医,究心钻研妇人病,并长年悬壶实践,颇多创见。主张妇人病应责诸肝、肾、脾三经及冲任二脉,治病颇有效验。尝任北京市中医医院妇科副主任,著有《刘奉五妇科经验》。 热入血室医案(二) 患者韩×,女,28岁,门诊简易病历。 初诊日期: 1975年4月19日。 患者于1974年12月10日产后,曾患外感高烧,经中药治疗烧退后。经常失眠,心烦意乱,自觉有时发寒热。近1周来夜寐不实,梦乱纷坛,有幻视,眼前似有二人,一黑一白,夜见昼消。故夜间不敢关灯睡觉,自觉头痛头晕,心烦急躁,时觉身热汗出,心跳,惊悸,胆怯,恶心,胸胁胀满,小腹发胀,小便黄短,月经未至。舌质红,脉弦。辨为产后外感,余邪未尽,热入血室,扰于神明。治以和解肝胆,清热安神。方药如下: 柴胡二钱 党参二钱 黄芩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枳壳二钱 栀子三钱 连翘三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生龙齿一两 丹皮二钱 治疗经过: 4月24日,上方服3剂后,诸症减轻,寒热巳退,能够关灯入睡,幻视消失。仍有头晕,恶心,纳差,胸胁胀,继服3剂,谐症皆愈。
〔按语〕 本例是妇女产后病之一。根据其症状西医多诊为神经官能症。 从中医观点来看,患者于产后外感,经中药治疗后烧已退,但未彻底。而后经常出现失眠,心烦意乱,时发寒热,迄今已两月余。近1周来夜寐不实,梦乱纷坛,而且有幻视,不敢入睡,身热,汗出。 有似《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所说的“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之证。 从程度上看比书上所述者轻,但是病程较长。余邪内伏血室,也就是内伏血分。 肝经蓄热上升则见头痛,头晕,心烦急躁。 肝热郁阻胸胁则见恶心,胸胁胀满。 肝热及心,心经火盛,热扰神明,故见心跳惊悸,幻视不眠,不敢入睡。 肝热及胆则恶心,胆怯。 因为冲脉隶于阳明,血室伏热,涉及阳明则时觉身热汗出,少腹发胀,小便黄短。舌质红,脉缓,则为产后阴血大伤之证。所以,归纳起来辨证为产后外感,余邪未尽,热入血室,扰于神明。 从本例的发展看来,已缠绵日久,故无大热或如疟状,仅表现为有时寒热(测体温并不高),是在产后气血两虚的情况下余热搔扰之故。 正气已虚,余邪仍未尽,正虚而邪实。从《金匮要略》的记载已说明,此类证候表面上很重,其实并不重,主要是经血尚未闭止,邪陷不深,如果“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但是本例患者产后体虚,伏热已影响到心、肝、脾、胃等脏腑。热虽不重,但是已入血分,又由于产褥期月经未至,余邪无法随经血而去。所以在正不胜邪的情况下持续了两个多月,近1周来症状反而加重,已无自愈的可能性。 在治疗上,开始也曾考虑到是否采用养血安神、镇心安神,或舒肝解郁等治疗方案。但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分析其发展过程,认识到“热入血室”是其病理实质。拟以和解肝胆,清热安神为法。 而用小柴胡汤全方,从少阳和解,从厥阴透邪,加丹皮、栀子清肝胆热而凉血;栀子与连翘相配能清心经热;白芍养血凉血,与党参相配益气养血以扶正;柴胡配枳壳疏郁解热,稍佐龙齿镇肝清心安神。 本方的功用以和解透达,凉血清热为主,益气养血挟正为辅。一方面透邪外出,边透边清,另一方面扶正使之鼓邪外出,邪去而正安。 下期介绍:“正常的汗与病理的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