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多礼拜,公元2019年农历已亥年、俗称“猪年”,就要到了。小北在这里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各位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心想事成,诸(猪)事皆顺! 您看快到猪年了,小北说话自然要往这字音上找点“秀气”,还真别说,在咱北京,就曾有不少带“猪”字的地名,有的知名度高,有的不为人知,您都知道么? 因猪肉交易及加工猪毛作坊而得名 猪市口、猪市大街、猪毛胡同、小猪店 猪市口位于前门外,天坛西北侧,明朝此地设有猪市,属正东坊。 据说,因为皇帝去天坛先农坛祭祀要从这里经过,被生猪市场的气味呛的实在受不了,因此下旨将其移到了东四,更是觉得“猪市口”这个名字不雅,采取同音换字的方法,改为现在的“珠市口”。 虽然历史上这里从未有过珠宝市场,故有“珠市口无珠宝”之说,可珠市口却实为南城繁华热闹之地,有京城“金十字”之称。 早年间的珠市口南北两侧被称为“道儿南”和“道儿北”,好的店铺,好的戏园子,甚至是上档次的烟花柳巷、秦楼楚馆,都在“道儿北”。 开明戏院是这一片儿最知名的场子,开幕仪式竟能请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可见地位不一般。 每逢盛夏,开明戏院还在屋顶开办别开生面的屋顶消夏晚会,举办曲艺演出和戏曲清唱。马三立、侯宝林、郭启儒,以及关晓彤的爷爷关学曾等都曾在此献艺。 新中国成立后,开明戏院改名为民主剧场,后又改为珠市口电影院,2000年两广路扩建时,被拆除,原址位置如今应该是地铁七号线的一个出站口。 除了戏台,珠市口当年还有知名酒楼,比如丰泽园。 丰泽园是“八大楼”新丰楼的名厨栾学堂,在同德银号经理姚泽生的资助下于1930年在西珠市口开办的。 丰泽园主营山东菜,如:一品官燕、通天鱼翅、葱烧海参、沙锅鱼肚、清炖裙边、烩乌鱼蛋等。当家菜必然是“海参王”。熟客们都称,“不点‘海参王’上丰泽园干嘛来。” 建国后,丰泽园成为了北京饭庄实行公私合营的第一家,第一代国家领导人经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到了70年代,丰泽园“吞并”了隔壁的华北戏院旧址,扩大了经营面积,并一直矗立在珠市口街头,经营至今,享誉四方。 另外值得一说的,便是珠市口教堂了,它位于广安大街和前门外大街两条繁华路段的接合处,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 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珠市口堂从建堂一开始就有中国牧师主持。1921年该堂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珠市口教堂三层的建筑格局。 前文说到,皇帝将前门外的生猪市场迁到了东四,这就让东四西大街有了猪市大街的的称号。 明代,东四西大街曾经分散着数十家猪店和猪肉铺,它们每天连夜将当天收购来的生猪宰杀,以便第二天摆上案台供大家购买。 猪市的兴盛带动了东四地区的商业繁荣,出现了其它一些动物集市,如牌楼西北的马市大街(即今天的美术馆东街),还有东南侧的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 而再往南的灯市口,更是繁华最盛,据载,灯市生意兴隆时长约一公里多,每到夜晚,街的两边灯似繁星花似海,车如流水马如龙。 而谈到东四商业的繁华,不得不提“四大恒”。过去在京城流行一句谚语:“头戴马聚源,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以此形容富贵人家的吃穿用度讲究。 “四大恒”是指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大钱庄,由祖籍浙江慈溪董姓人氏于清朝乾隆年间在东四牌楼摆设钱摊,兑换银两铜钱,逐步发展起来的。 想当年,作为主店的恒利,位于东四牌楼东大街,恒和号位于东四牌楼北路西,恒兴居于其北的隆福寺胡同东口,恒源号位于东四牌楼东路北。 朝阳门附近大量的货栈、仓库扩大了对金融和商业的需求;乾隆年间的经济复苏给予了商业发展的契机,四大恒的创办,当真是得了地利、应了天时。 说东四,必然要表隆福寺,位于东四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25年),清朝雍正九年重修,因坐落在东城,与护国寺相对,俗称“东庙”。 隆福寺规模宏大,钟鼓楼,天王殿,栏杆殿,吡胪殿,万善店,大法殿,金刚殿,都挺齐全,香火旺盛,农历的一、二、九、十日,寺内会举行庙会。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庙会没了,隆福寺成了小商贩、个体户的集中地,为了方便管理,建起了一座大棚,名为东四人民市场。 可自打接地气儿的人民市场在80年代末被改造成隆福寺大厦后,生意日渐惨淡。 而在93年8月12日晚那一场长达8个小时的大火后,隆福寺的商业气息随之灰飞烟灭。 直到今天老北京人还是对隆福寺的繁荣心存怀念,更是对大火中除了隆福寺被烧的面目全非,周遭地区却完好无损的情形疑惑不解,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丰年灌肠和白魁老号,是东四抹不掉的味道,直到今天白魁的羊头肉,小北都吃不够。 地处前门,今称“朱茅胡同”,北起大栅栏西街,南行再西折,南止燕家胡同,中部与西杨茅胡同相交。 “猪毛胡同”因有清代时有猪毛加工作坊而得名,曾为京城猪毛集散地。明清时,朝廷在天坛、地坛等地举行祭祀典礼时,要上供“太牢”(即帝王祭祀社稷时所备牛、羊、猪三牲),但祭品需去掉鬃毛,这些被煺掉的鬃毛有专人收购,被加工成刷子等用具。 如此说来,猪毛胡同和猪市口的来历基本一致,这也不奇怪,毕竟离着不远。 前面几个地方都在市区,这小猪店就稍微远了点,位于朝阳东南部,今称“小庄北里”,原为自然村落。早年间京东三河、香河诸县的猪贩子多将生猪送往京城内的猪市、猪肉杠(肉铺)销售。 进京前猪贩子通常会在朝阳门外的一个小村子里打尖,喂饱猪之后,走朝阳门把猪赶进各个猪店。日子一长,这个无名小村,被叫成了“小猪店”,后因不雅而称“小庄”。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此始建住宅区,因居小庄以北,故名“小庄北里”。 因猪的饲养场地及地形和得名 猪营儿、猪房、官猪圈、猪尾巴胡同 猪营儿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今称“珠营胡同”,西北始于南羊市口街,东南止于广渠门内大街。 明代此地已成街巷,但无名称,清乾隆年间被称为“猪营儿”,因此地多为养猪者聚集地而得名,光绪年间又称“朱家湾”。1933年《北平地名典》根据谐音改为“珠营”,1965年将其与万佛寺后坑、竹篱笆胡同、岔儿胡同、毛家湾、李家大院、安乐河胡同合并,统称“珠营胡同”。 不过遗憾的是,“珠营胡同”今已因城市改造而消失。 猪房位于海淀区东升镇西北部,今称“朱房村”。据《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称:“据传因最早落户的农家姓朱得名。现在没有朱姓人家,姓王、杨的较多。” 但此说无考。实际上,此地得名乃是明代时曾为专为宫廷养猪的场所而得村名。明代设有光禄寺,主要掌管祭享、宴劳、酒醴、膳差之事。 今称“北梅竹胡同”,位于东城区中部,东起王府井大街,西不通行。明代曾有人在此设猪舍,专门饲养母猪,以出售猪崽为生,时称“母猪胡同”,万历至崇祯年间地图已有标注。 清代此地属镶白旗营地,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城地图将其记为“母猪胡同”。民国时,国民党将领宋哲元曾居住3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宋哲元 1947年,根据谐音改为“梅竹胡同”,后又改称“北梅竹胡同”,1949年后沿称。“北梅竹胡同”曾一度并入“人民路”(王府井大街),后恢复原名。 位于东城区北部,今称“官书院胡同”,北起雍和宫大街,南止国子监街,东与砖儿胡同相通,西邻孔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文庙(孔庙),在此举行的祭孔典礼属于大祀,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上旬。 祭祀前,皇帝要斋戒,升御奉天殿,祭祀于凌晨三时开始,于天亮时分礼成。祭祀时,要摆设礼器和祭品,而煺掉鬃毛的整猪即为重要祭品之一,所以庙内设有省牲亭,为祭祀前宰杀牲畜及家禽的场所。 为了宰杀方便,在该庙东侧设有一处官猪圈,由太监在此饲养祭祀所用生猪。明末官猪圈迁往它处,后在此巷北端建御书楼,也称“玉书楼”,故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图标有“玉书楼”,光绪《顺天府志》谓国子监东北有御书楼,当指此地,后演变为“官书院”,其名始见光绪年《京师坊巷志稿》。 清宣统时称“小后井”,1947年称“官书院”、“小后井”。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小后井并入,后改称“官书院胡同”。 位于西城区中北部,今称“小珠帘胡同”,呈“丁”字形走向,东起三道栅栏北巷,西至鲜明胡同,南至三道栅栏北巷,原称小猪圈,早年间以街巷形似猪圈而得名,后谐音为“小珠帘胡同”,1965年将大吉祥胡同并入。 位于西城区中部,今称“朱苇箔胡同”,北起大院胡同,南至兵马司胡同。清代“猪尾巴胡同” 位于镶红旗地界,因胡同形似猪尾巴而得名,1911年后谐音改为“朱苇箔胡同”。 有的亲说了,这些带“猪”字的地名如今都化了谐音,那么如今的北京城还有名副其实叫“猪”的地方么? 在《北京市顺义县地名志》中,有关于“猪头山”得名的传说记载。 在顺义县龙湾屯乡、大北坞村的北面,有一座形似大猪头的山,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有山西移民在此定居,以种植庄家为生。 一年秋后,忽然有一群野猪出没于此,一头三百多斤的公猪冲在最前头,将庄稼踩的稀烂。此后,每年的秋收,这群野猪都要来此糟蹋祸害一番。 有一年秋后,村里一个勇敢的小伙子,埋伏在庄稼地里伏击野猪,将带头的野猪一刀砍死,硕大的猪头满地乱滚,剩下的野猪四散逃去。 猪头被村民们扔到了村北的高坡,第二天竟然成了一座高山,形似猪头,便被称为猪头山。 位于昌平县域北部山区、黑山寨乡分水岭村西小岭西侧,为下降泉,常年溢流,流量不大,从山洞往外流入分水岭西沟。 据《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载,相传有一年大旱,分水岭村的水井都干了,人们四处寻找水源。村西王老根饲养了一头老母猪,一天晌午他到山上放猪,烈日当头,猪被热得直哼哼。忽然,它像发现了什么,在一块山石下拱了拱,然后用前爪儿扒个不停,竟从山石下涌出一股泉水。 王老根一见又惊又喜,趴在泉水边儿喝了几口,这泉水清凉爽口,于是回到村叫来乡亲们。人们用铁锨在泉水旁挖了挖,竟发现一个山洞,泉水由此流出,从此村上的人有水吃了。因这山泉为猪拱扒而得,故称“猪扒泉”,后谐音为“猪八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