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代的药名文学

 杏坛归客 2019-01-27

谈古代的药名文学

 

  一、前言

  中华医学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中药不仅能疗疾治病,还被许多文人雅士拿来赋诗填词,撰文写信,巧对名联,形成有趣的传统文化。药名文学系指以中药名為语汇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药名诗、词、曲、散文和戏曲,它是古代涉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日常生活中,与药物有关的成语运用颇多,如「灵丹妙药」、「良药苦口」、「不龟手药」、「牛溲马勃」、「药店飞龙」、「薏苡明珠」、「薏苡之谤」不胜枚举,俗谚语云:「葫芦里装的什麼药」、「没肚皮吃啥泻药」、「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偏方治大病」、「乾薑红枣,越老越好。」、「药无分贵贱,野草是灵丹。」、「药里的甘草总有分」、「良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药是试出来的,花是绣出来的。」凡此皆说明中医药知识在民间的普及,中国也是个善於用药、咏药撰文的民族。因此,本文试图对药名文学创作的源流与特点作一爬梳,以见出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探讨古代文人如何将医药知识融入文学创作中,从而对这种极富意趣的药名文学有所研究与认识。

  二、药名文学的源流药名文学的源流、种类、与特

  (一)药名赋诗。

  药名诗之起源与发展甚早,清人赵冀语:「药名入诗,三百篇中多有之。」的确,翻开《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入诗之药名达 41 味,《周南˙芣苢》中的「芣苢」,就是车前草,古人用来治疗妇女不孕和难產。《王风˙采葛》中的「彼采艾兮」中的「艾」,朱熹《诗集传》认為「艾,所以疗疾。」就是今日之艾草;植物类再如卷耳(苍耳子)、茨(蒺藜)、薇(巢菜、白薇)等皆是。动物如蜩(蝉)、蛇(白花蛇),矿物如赭(代赭石等)等等。《楚辞》承继《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离骚》以香草喻美人,以恶草比奸佞。这些诗句中所咏中药或叙事或抒情或象徵,或许还不是真正严格的药名诗,但是在实际上却开了以药名写诗的先河。

  到了魏晋六朝时一些诗人出於游戏的心理,重视文字技巧,有意识地把药名嵌用在诗句里,促成了诗歌和中医药学的融合,标誌著一种新诗体的產生。中国古代文学中,除了大家熟悉的诗歌样式外,还有许多鲜為人知的杂体诗,其中药名诗词就是很有特色但罕為人论及的诗体,药名诗词就是有意识地运用中药名表情达意以求达到一种别样情趣的诗歌形式。魏晋以来,借物咏怀抒情之法渐兴,加以魏晋玄学兴盛,文士通过服食、採药以养生乃至求成仙,因此作品中自然也会涉及中药知识,如南朝梁代诗人江淹<石上菖蒲>写菖蒲「药实灵品,爱乃辅性。却屙卫福,蠲邪养正」,已触及菖蒲的医疗用途。魏晋人将药名作為一般语汇使用,南朝齐代著名诗人沉约作有<奉和竟陵王药名>一诗传世。沉约虽生活於齐梁两代间,但从题目可知此诗作於齐代,而且竟陵王萧子良(齐武帝之子)亦当写过同类作品,惜已失传。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王融有现存最早的<药名诗一首传世,诗云:

重台信严敞,陵泽乃闲荒。石蚕终未茧,垣衣不可裳。

秦芎留近咏,楚蘅摇远翔。韩原结神草,随庭衔夜光。

  全诗每句诗中都嵌用了一个中药名:重台、陵泽、石蚕、垣衣、秦芎、楚蘅、神草、夜光 (别名锦草)。

  梁代的梁简帝、梁元帝以帝王之尊均作有<药名诗>.简文帝萧纲,有一首药名诗>云:

  朝风动春草,落日照横塘。重台荡子妾,黄昏独自伤。映合欢衿被,帷飘苏合香。石墨聊书赋,铅华试作妆。徒令惜萱草,蔓延满空房。

  诗中共嵌入 10 个中药名,即春草、莨菪(别名横塘)、重台、王孙(别名黄昏)、合欢、苏合香、石墨、铅粉(铅华)、萱草、蔓延,叙事言情,谐音双关(合欢被谐中药合欢皮音),用词对仗巧妙,情景交融地敍述了黄昏时妇人思念丈夫的伤感之情。

  梁元帝萧绎,也有<药名诗>曰:


戍客恒山下,常思衣锦归。况看春草歇,还见雁南飞。蜡烛凝花影,

重台闭綺扉。风吹竹叶袖,绸缀流黄机。詎信金城里,繁露晓沾衣。

  诗中嵌入常山(恒山)、苍耳(别名常思)、白薇(别名春草)、雁、宝盍草(蜡烛)、重楼(重台)、竹叶、硫黄(流黄)、金箔(金)、繁缕(繁露)等 10 个中药名,更稀奇的是用诗谜嵌入当归(衣锦归)、半夏(春草歇)、天冬(雁南飞)、灯芯(烛凝花)4 个中药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一位身居边远地方的客人,独对孤灯,岁岁年年思归故里的绵绵情怀。它可以说明这位皇帝丰盈的文采学识和精深的医药知识。

  药名诗发展到唐宋,已臻成熟,有丰富的医药文化知识為写作背景,或寄託文人的怀抱,不再只是游戏之作。翻开《全唐诗》,皮日休、陆龟蒙二人是创作药名诗最多者。《全唐诗》收录皮、陆二人的药名离合诗有:皮日休<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

  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三首唐皮日休


季春人病抛芳杜,仲夏溪波绕坏垣。衣典浊醪身倚桂,心中无事到云昏。

数曲急溪冲细竹,叶舟来往尽能通。草香石冷无辞远,志在天台一遇中。

桂叶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绶蘸溪黄。连云更入幽深地,骨录闲携相猎郎。

  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


暗窦养泉容决决,明园护桂放亭亭。历山居处当天半,夏里松风尽足听。

晓景半和山气白,薇香清净杂纤云。实头自是眠平石,脑侧空林看虎群。

  这五首诗中共提到了 15 种药物名称,分别是:杜仲、垣衣、桂心、竹叶、通草、远志、紫葛、黄连、地骨、决明、亭历、半夏、白薇、云实、石脑。其中地骨即地骨皮,决明即决明子,亭历即葶藶子。

  陆龟蒙<和袭美怀锡山药名离合二首>

鹤伴前溪栽白杏,人来阴洞写枯松。萝深境静日欲落,石上未眠闻远钟。

佳句成来谁不伏,神丹偷去亦须防。风前莫怪携诗藁,本是吴吟荡桨郎。

  陆龟蒙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

乘屐著来幽砌滑,石罂煎得远泉甘。草堂只待新秋景,天色微凉酒半酣。

避暑最须从朴野,葛巾筠席更相当。归来又好乘凉钓,藤蔓阴阴著雨香。

窗外晓帘还自卷,柏烟兰露思晴空。青箱有意终须续,断简遗编一半通。

  上述五首诗中亦提到 15 种药物,即滑石、甘草、景天、野葛、当归、钓(鉤)藤、卷柏、空青、续断、杏人、松萝、落石、伏神、防风、稿本。其中「钓藤」即「鉤藤」,「杏人」即「杏仁」,「稿本」即「槁本」。

  如果仔细考察一下皮、陆二人的上述十首药名离合诗,其中所提到的 30 种药物名称,它们之间在药用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繫,而是根据字面意义,通过句断意连的「离」与「合」艺术构思来分嵌药物名称於诗句中。

  在《全唐诗》还记载了不少类似的药名离合诗,如张籍的<答鄱阳客药名诗>: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

  这首诗中共用了五个中药名,除「半夏」為直接嵌用外,地黄、枝子(梔子)、桂心,都是离合前句句首字而成,巧妙的构成「连珠体」,而「喜君子」则是中药名「使君子」的谐音。

  宋代药名诗在宋代占有相当大的数量与份量,多与文人精通药理医学有关。

  如北宋大文豪苏軾,在诗歌与中医药的结合方面也有独特建树。他有许多诗篇写到中药,以<小圃五咏>最引人瞩目:

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

灵苗此孕毓,肩肢或具体。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泚。

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祢。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

穷年生意足,黄土手自启。上药无炮炙,龁啮尽根柢。

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糜身辅吾生,既食首重稽。

  组诗共五首,一诗一品,分别写人参、地黄、枸杞、甘菊和薏苡。第一首<人参>诗中写到人参的原產地以及移栽到岭南的情况,生动地描绘了它的形态、特性,介绍其服法和安心定魂之功用。其咏地黄、枸杞可以抗老化,使头髮乌黑,容光焕发;其言薏苡可以抵御瘴癘之毒。一向爱好医学,对医药颇有研究和心得的东坡居士,将诗兴与学识及人生感悟熔為一炉,在<小圃五咏>中将古代咏药诗的创作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张耒也有<咏枸杞>诗谓服枸杞能「坚筋及奔马,莹目察秋毫」,就形象地道出了枸杞补肾强筋明目的功用。

  药名诗除展现医药学知识外也颇有妙趣。如宋代以药名入诗作品最多者為陈亚。他认為「药名於诗,无不可用,而斡旋曲折,使各中理。」他有<咏白头髮、<赠乞雨自曝僧>云:

  不雨若令过半夏,定应晒作葫芦巴。」幽默詼谐,语意双关。

  又如洪皓有诗云:

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已白头。

  巧用药名写思乡念母之情,读来感人。或以药名寄託文人怀抱,如黄庭坚有<药名诗奉送杨十三子问省亲清江>、<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等,八首其一云:

  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诗嵌远志、甘遂、牵牛、桂枝药名,道出乐居田园的心境。

  至於小说家也有以药名入诗者,如《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有一首七言律诗:


我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稜子,途中催趲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是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句,别具一格的是此诗属「镶嵌体」的药名诗(即将药名嵌入句中)诗中镶嵌了「益智」,「王不留行」、「三稜子」等九种中药的名称,妙然天成。第一、二句写唐僧西出长安的情景,「益智」指的是他取经的圣念。「王不留行」隐喻唐太宗依依不捨的為他饯行。「三稜子」指三个徒弟──悟空、八戒与沙僧,「马兜铃」指的是他骑白马与三个徒弟日夜兼程赶路的形象。后四句用「荆芥」、「茯苓」、「竹沥」、「茴香」四味药名写出师徒四人披荆斩棘以报朝廷的忠心之志,药名和诗浑然一体,毫无斧凿的痕跡,幽默詼谐,巧妙逼真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情节。这是药名创作与敍事文学的又一种结合形式。

  清代则有龚自珍的<远志>诗云: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

  诗人在这里借喻中药远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抱负,抒发了不被重用的心境和愤世之情。远志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茎入药,小草则指其茎叶。诗人藉刘义庆《世说新语》郝隆讥笑谢安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切合实际,符合时宜,也抒发怀才不遇之思。

  (二)药名填词。

  陈亚有四首<生查子>药名词,其一云: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

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婉转写儿女情,词嵌入10 个药名:即相思、苦参、当归、樱桃、菊花,是药名本字。意已(薏苡),白纸(芷),郎读(狼毒),远至(志),回乡(茴香)则用了同音字。

  南宋辛弃疾,有药名词<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定风波˙再和前韵药名>二首。第一首云: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餘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

  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作者在这首词中,把多种药名嵌於词中,谐音字等嵌入的药有木香、禹餘粮、石膏、吴萸、防风、梔子和紫草、海藻、甘松等,药名与词意浑然一体。全词通过写眼前的山、水、草、风、雨等自然景物,寄託著词人对往昔坎坷不平道路的情思,抒发了内心世界的愤懣。两首词充分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文学修养水平和嵌入药名修辞的高超技艺,词中巧妙地嵌入了 18 味中药名都蕴藏著词人為国事担忧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首词的结尾,以松竹和「银鉤小草晚天凉」(<再和前韵药名>)小草(远志)為喻,画龙点睛,深刻表达了作者抗金报国的远大志向难以实现和晚年悲壮而又凄凉的苦闷心情。药名词意,浑然一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三)药名谱戏曲。

  元代有药名曲随元曲大势应运而生,关汉卿有药名曲《中吕?普乐天》,另一位元代作家孙叔顺则撰有药名长曲《中吕?粉蝶儿》,这也是古代最长的一篇药名韵文。到了清代,则更出现了药名戏曲<草木传>.这一时期药名创作发展是它与敍事文学的结合。有的直接用药名写敍事作品,元代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红娘唱的<小桃红曲>就嵌用了药名。孙叔顺的药名曲《中吕粉蝶儿》以及<桑寄生传>、<草木传>都属於药名敍事作品。《中吕?粉蝶儿》描写一个蒋姓医生為一妇女治病时,与患者勾搭成奸,以致身败名裂的故事;桑寄生传>则虚构了桑寄生(以药名拟作人名)一生的曲折经歷。两篇作品都以讽喻劝世為目的,对人有警世的作用。清代中期的药名戏曲蒲松龄所作的<草木传这部作品在药名文学创作及中医药学方面都有代表性。全剧共十回,意在以传统的故事情节和民间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四)药名撰奇文。

  继而明代又出现了药名文,明人李翊《戒庵老人漫笔》6 卷四载录了据传是常熟人萧韶所作的药名传记文<桑寄生传>,全文长达千餘言,嵌用了一百多个药名。有趣的是明冯梦龙编录了一段药名情书: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

        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

  黄连心苦苦嚅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

        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著天南星彻夜的等。

  情书中共用了 14 个药名,情书、情思、情趣跃然纸上。

  三、结语

  中药多為花草虫鱼,药名纷呈,据《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所载就有数千种的药名,可谓品类繁富。歷代文人墨客又多晓医药之理,他们用药名入诗填词、或藉药名撰文抒怀甚多,然而歷来的文学史家都认為此属文字游戏,评价不高,所以知道的人不多。虽然药名文学被误以為是雕虫小技,但别有情趣,也极具医学、药物和药学史的知识及文学、文化上研究的价值。
(来源;国学天地 作者;张玉芳)

谈古代的药名文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