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苦与乐,全在一念间

 zula999 2019-01-27

 读书和品茶是一样的道理。

您喝过茶吗?懂得品茶的人,会愈品愈香,对它生出深深的喜爱,喝完后还口齿留香,回味无穷,恨不得多品几次;可是不懂品茶的人,便会愈品愈苦,不愿再碰这“苦”茶,如果又被强行灌下一口,心中便苦不堪言。若是对它生出了兴趣,便乐于读书,喜爱读书,对书本爱不释手。若是无法了解读书的快乐,读书时便如同嚼蜡,无味无心。

我们可以经得起读书的辛苦。

读书学习,从来都是一件辛苦事。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永远只能是看到红花热闹的表象。要能经受枯燥,读书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本好书未必能激发起人的阅读兴趣,往往越是专业,就越是乏味,越是深刻,就越是晦涩。一定要咬紧牙关,把深奥的文字读懂读透,挺过最初的“味如嚼蜡”,必然能迎来“甘之如饴”。要能承受痛苦,书本上的知识只有经过思考再加工,才能具备理论价值。思考时常伴随着迷茫、困惑和不解,每一次深刻的思考都是经历再创造的痛苦磨练。要能接受挫败。脱离记忆的读书,如同蘸水写字,片刻便了无痕迹。而记忆偏又是一个反复遗忘的过程,一次次的遗忘会让人深感沮丧。要有百折不回的韧劲,不厌其烦的重复记忆,才能把知识“复刻”在自己的脑海里。

我们可以耐得住读书的清苦。

今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7本,“阅读危机”已经悄然而至。究其根源,无非是读书过于清苦。在当今社会,读书很难在短时间内给人带来物质利益,读书无用、读书清贫的论调不绝于耳。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物质上的一贫如洗并不可怕,精神家园的一片荒芜才是无法挽救的悲哀。读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颜如玉”、“黄金屋”,而是为了内心深处的坚持、底线原则的坚守、灵魂之根的坚定。在书籍中,我们能够寻求到脱离浮华的宁静与平和,指引人生的大道与大义,这种书卷气所带来的超脱要远胜于追名逐利时的蝇营狗苟。

我们可以受得了读书的艰苦。

在我们的书友中间,不少朋友地处偏远,环境条件依然艰苦。然而,我们绝不能把物质生活的匮乏和工作任务的繁重,作为不读书、不学习的借口。古代尚有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之人,我们更可以把相对封闭隔绝的环境当成静心读书的大好条件,把书籍作为陪伴自己苦中作乐的良师益友,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读书苦与乐,全在一念间


我们可以解得好读书的困苦。

在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幅大美世界的画卷,但回到现实生活中却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不顺心、不如意、不得志,甚至会发现赤裸裸的肮脏与丑恶。两相比照,很容易使人陷入思想上的困境。哲人曾说,理想和现实几乎从未同步一致过。人类社会始终是在荆棘坎坷中踟蹰前行,在书中很浅显、很正确的道理,实践起来往往没那么简单。读书能够引起灵魂深处的挣扎和拷问,恰恰证明了书籍巨大的鞭策力量。也只有通过书籍所带来的警醒,我们才能够以更加负责和审慎的态度,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其实,读书并不苦,但功利的读书便会让人感到痛苦,就像牛被套上了枷锁,每走一步都显得沉重而艰难。记得陶渊明曾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般潇洒地读书,别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毋庸置疑,那是在享受读书之乐。乐,乃苦的升华,然而乐,似乎也是遥不可及的。就像只有贝多芬才能在苦难中谱写出圣洁的《欢乐颂》一样,只有小部分人的心灵才能与书产生共鸣。有些人将读书作为一项正儿八经的事,只是机械地阅读它,而不去思考;或者听从一些学者专家的“读书指南”后,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或者读什么样的书才有价值……我觉得这种做法践踏了读书的自由精神。而自由精神恰恰能引导我们在无尽的知识海洋里探索、遨游。在别的方面或许有常规的惯例可循,唯有读书绝不能受常规和惯例的约束。自由精神,乃读书的第一层乐趣。  有些人读书往往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就等于给这本书判了死刑。反之,倘若您能用心与作者交谈,那么,您便会从那隐晦的字里行间,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中,听到一个清晰的声音,这是作者试图传达给您的精神和思想。如此沟通,您便与作者成为了朋友,享受到读书的第二层境界所赋予的乐趣。如果您敞开心扉与作者促膝长谈,当您与作者产生共鸣时,您便被引向了读书的第三层境界——忘我。

读书的苦与乐,全关乎于您的心态。您若愁眉苦脸地读书,那您一定会感到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您若淡定从容,平心静气地读书,甚至书中的故事已经深深打动了您的心,您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书的境界中,不用说,您一定享受到了读书的全部乐趣。

读书苦与乐,全在一念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