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房颤动患者筛查 一)、房颤筛查对象:
1)>65 岁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筛查;
5)针对房颤的易患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甲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二、房颤的诊断 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疲乏、头晕和黑朦等。部分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以卒中、血管栓塞、心力衰竭等房颤的并发症为首发症状。体格检查: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颈静脉搏动不规则(注意:心室律突然规整应该考虑1、恢复窦性心律;2、演变为房速或者房扑;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者交界性心动过速。如使用洋地黄,考虑洋地黄中毒。)
临床类型:
2、瓣膜病房颤
改良EHRA评分,用以量化AF相关症状 根据患者症状评分指导下一步治疗及心率控制,基础病处理治疗。
三、心房纤颤患者的风险评估 患者在确诊为AF后,需要进行相关风险评估 栓塞风险评估
评分≥2分,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如华法林﹚﹙Ⅰ类适应证,证据水平A﹚;评分1分,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Ⅰ,A﹚;评分0分,推荐不抗栓治疗﹙Ⅰ,A﹚。 四、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 出血风险的评估 注: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60mmHg(1mmHg=0.133 kPa);肝功能异常定义为慢性肝病(如肝纤维化)或胆红素>2倍正常值上限,丙氨酸转氨酶>3倍正常值上限;肾功能异常定义为慢性透析或肾移植或血清肌酐≥200μmol/L;出血指既往出血史和/或出血倾向;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易波动指INR不稳定,在治疗窗内的时间<>
五、房颤心率控制目标 一)、AF急性期心率控制
AF急性期心率控制流程图
六、房颤心率控制药物选择 1、AF急性期心率控制
1.1单一药物治疗 钙离子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为控制心室率治疗的一线药物,洋地黄类仅作为二线药物应用。伊伐布雷定(一种选择性窦房结抑制剂)或决奈达隆(属于III类抗心律失常药)不推荐应用于AF的心室率控制的治疗。
特殊情况时心率控制流程图
图3 AF长期心率控制流程图 七、房室结消融+心室起博适应症 1、长期持续性房颤;2、心律控制无效,或已失去射频消融或者外科消融等节律控制机会及意愿;3、患者有心功能不全症状,EF值低,在控制原发病、改善症状、抑制心肌重构等优化基础病治疗基础上仍有心衰症状反复发作或心功能持续恶化;4、评估患者EF值及症状,经过正规的优化心率药物治疗,心室率无法控制,且诱发心衰、心绞痛等症状可考虑进行房室结消融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但此种治疗方式为毁损性、不可逆转,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八、心房颤动抗凝管理流程 1、所有房颤患者均须进行 CHA2DS2-VASc 评分
![]() 2)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标准剂量 110mg bid,肌酐清除率<50ml in="">50ml>
![]() Verheugt FW, et al. Lancet. 2015;386(9990):303-10 3、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选择
![]() NIHSS: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5、房颤患者个体因素选择NOAC流程图 ![]() 九、经导管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适应症 (一)适应症
![]() 十、房颤基础病干预 一、房颤病因
(3)高血压心脏病(约占10%)。
![]() 3、不同基础病的治疗
![]() 在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收缩功能保留并新发房颤的患者中,尽快行二尖瓣手术是合理的,尤其是二尖瓣病变可以通过整形修复而无需换瓣的时候,对于无症状的、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新发房颤的患者,二尖瓣瓣膜分离术是合理的。
2)、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患者 ![]() 3)、呼吸疾病患者评估 ![]() 4)、肥胖患者评估 ![]() 5)、肾脏疾病患者评估 ![]() 作者:翟菁 吕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