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o)身不殆。
老子在上一章勉强地形容了一下悟道的人的样子,当然其重点在于启发我们,事物是往复运动着的!他以浊水来启发我们运动变化的道理“浊而静之徐清。如以动之徐生”即事物“从浊到静,静到动再到生发演化”,并用这个道理启发我们,正是因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差的,悟道的人就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不欲盈”就是不要自满。因为“如以动之徐生”,你还可以再有进步的(徐生)! 事物是运动的,这是上一章老子告诉我们的道理。在这一章,老子继续启发我们,不只是浊水是这样子,万事万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即“循环往复”。这一章的阐发和上一章相较是递进式的、演绎式,让我们明白万事万物从生到死的“复命”是恒常不变的道理,这是明白人都应当懂的道理。 本章,老子开篇即告诉我们明白万物循环往复演化的方法是什么,他写道: “致(达到)虚(虚空)极,守(保持)静笃(du:专心)。万物并(一起)作,吾以观复(同返)”意思是说“清空自己的杂念达到虚空的极点,同时全神贯注地保持心灵的宁静,在这种虚、静的状态下,就可以通过观察万事万物的生发演化而懂得了其循环往复的道理。”。在这里“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可以理解为“吾以万物并作观其复”。为什么在空、静的状态下才能悟得循环往复的道理呢?朱光潜在《谈静》中说:“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界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所以心的虚静,可以更好的体悟万物的“并作”。此外,佛儒道三家都说过“静能生慧”,这是静能生慧的具体运用吧。所以老子强调要“致虚守静”。所以“致虚守静”是领悟万事万物往复演化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出“万物复命”的结论: “夫物芸芸(形容众多),各复(同返)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复归本性)。”意思是说“这众多的万事万物,无论它们怎么生发演化,统统都会回归到它的本根源头,返回到它的本根源头称作寂静,寂静就是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意思是说,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必回到哪里去。如同生命一样,来自于星尘,仍将归于星尘。归之于星尘就结束了吗?似乎老子在这里说“寂静就是复归本性”感觉好像说这是万事万物的结局?不是的!易经中说阴阳相生,静极生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静极后将开始新一轮的生发演化,如此周而复始。所以这里的“静曰复命”不是个静态的结果,而是有动态变化,有循环往复的意思,而且是时刻在变化着的,今天的你早已不是昨天的你,就是在目光的转动间,你也不是了你。这个“万物复命”的道理太重要了!因为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常),既然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悟道的人就应当懂得这个道理,懂得了这个道理,你才终身不会有危险!所以接下来,老子开始讲“万物复命”对我们的实用主义意义是什么: “复命曰常(永恒不变的规律),知(懂得)常曰明。”意思是说“复归本性就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潜台词是说‘万物终会回归到它的本根源头’的这个道理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是个明白人了”。“不知(懂得)常,妄(内心中生出胡作非为的妄念:与后一个妄有差别的)。妄(行动上随心的胡作非为,与前一个妄有差别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o)身(没身:终身)不殆(危险)”意思是说“可是如果你不懂得这个复归本性即‘复命’的道理,你就会从内心生出胡作非为的妄念。并在行动上会随心随性的胡作非为,这必然会招致凶险灾祸。所以,懂得这个复归本性即‘复命’的道理,就能包容,有了包容才会公正,公正才有机会成为王者(领导者),而王者是贯通天、地、人的人,其行为处世就快接近于大道了!王者按大道处世就会长久,那么他终身就不会有危险了”。这里的“王”字非常有意思:王由三横一竖构成,分别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中间的一横看甲骨文,是个人字。所以王是贯通天、地、人的意思,表示统治天下的意思。 所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o)身不殆”完整的意思是说“清空自己的杂念达到虚空的极点,同时全神贯注地保持心灵的宁静,在这种空、静的状态下,就可以通过观察万事万物的生发演化而懂得了其循环往复的道理。这众多的万事万物,无论它们怎么生发演化,统统都会回归到它的本根源头,返回到它的本根源头称作寂静,寂静就是复归本性。复归本性就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是个明白人了。可是如果你不懂得这个复归本性即‘复命’的道理,你就会从内心生出胡作非为的妄念。并在行动上会随心随性的胡作非为,这必然会招致凶险灾祸。所以说,懂得这个复归本性即‘复命’的道理,就能包容,有了包容才会公正,公正才有机会成为王者(领导者),而王者是贯通天、地、人的人,其行为处世就快接近于大道了!王者按大道处世就会长久,那么他终身就不会有危险了”。 写到这个“公”字,笔者想起了股神巴菲特,他对他的孩子们说:“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巴菲特说出这句金句的时候,公司正在召开股东大会,1.5万多名股东听罢掌声雷动,巴菲特接着说:“我的孩子们也在这里!他们是不是也在鼓掌?”。巴菲特有三个孩子,尽管他们的父亲富可敌国,但对不起,三个孩子却必须自食其力,事实上三个孩子过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富裕。财富来自于社会,自己只不过是有幸被“上帝”选中而成为管理这些财富的人。财富并不属于自己,也不属于孩子。巴菲特可以说是一个悟得了大道的人。 在本章,老子讲了复归本性就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即“复命”。他提出“复命”的概念,实际上指出了“静”与“动”的辩证关系。这对上一章“浊而静之徐清。如以动之徐生”恰好是一种遥相呼应。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永远活着,长生不老,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一直存在。万物终有时! 参悟国学,启迪智慧,滋养灵魂,温暖人生。晓钰是为理解,成其笔记,分享于缘者。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南唐) The same night whitening the same trees. We, of that time, are no longerthe same(相同的夜漂白着相同的树,昔日的我们早已不复存在) ——聂鲁达(Pablo Neruda:《Tonight I Can Write The Saddest Lines》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永远活着,长生不老,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一直存在。 ——泰戈尔(《尽量让自己快乐》,印:1861-1941)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程颢(《秋日》,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