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十六章

 旮旯二爷 2022-03-03

道德经》第十六章通行本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

译文:

保持心灵的虚空到极致,守住内心的清静到极致。
万物蓬勃生长,我从中观察循环往复的道理。
天下万物虽然生长茂盛,但最终都将回归到本根。
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就是复归本性。
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认识这条规律叫作“明”。
不了解这个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
了解这个规律的人,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才能公正,公正才能周全,
周全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符合“道”就能长久,可以终身不殆。

逐句解释:

致虚极,守静笃(dǔ)

虚极是个什么概念呢?应该是彻底的虚空,抛掉思想杂念,尤其是个人欲望,保持内心澄澈,无我利他。注意这里与打坐静修并非一个意思。这里是说内心能保持清净,而打坐只是仪式上的清静。老子的更高智慧在于保持入世的清静,而非出世的清静。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万物不断生长,我从中观察循环往复的规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生长繁茂,最后仍旧复归其本根,即最初的状态。种子会发芽,小芽会长成树木 ,树木会结果,果子再变成种子,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回到最初。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回到本根叫做“静”,“静”就是复归其本性、本真。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复归本性是一种规律,知道这种规律叫做“明”。明亮的明,明了的明,明心见性的明。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道这个规律,就任意妄为的会带来危险。不了解“道”之规律,千万别“作”。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mò)身不殆

知道了这个规律就会变成包容、宽容,包容、宽容就会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才能做到周全,做到周全才符合客观自然,客观自然就是“道”,符合“道”就会长久,就不会陷入危险境地。

心得总结:

本章老子指出“道”乃是返回本根,即追求极致的虚空和清静。也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上两章老子分别描述了什么是“道”以及修道之人的状态,这章就来说明“道”的核心内容。

老子认为得道之人一定是保持内心的虚空和清静的,这种虚空和清静是去除内心的浮躁和欲望,让自己静下心来,减少个人私欲,回归到一种自然状态的本真中来。所以“清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谓清静无为。但老子的清静并非形式上的清静,而是内心的清静,是一种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事情的豁达和宽广。

很多人认为老子是让大家消极无为,去练习打坐清修,两耳不闻窗外事,作世外之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老子只是让大家保持一种清静的状态,在浮躁的社会中,笃守内心的宁静。同时仔细观察事物的运行规律,然后再按照这种规律去办事,不要违背规律去制造祸患。老子是积极的,他告诉大家不要轻举妄动,而不是不动,是要在认清“道”的规律后肩负起责任,敢于担当,治理天下,大展宏图。

前面几章老子分别提到修道的人应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章老子是告诉大家“致虚极,守静笃”。这几个告诫是一脉相承的,中心思想是守静、谨慎、担当。是在告诫统治者或管理者要守住内心的宁静,能伸能屈,保持谦卑,依循自然,不断革新。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讲,也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

最后,再强调一遍!老子的思想一点也不消极。看到消极的是因为没看懂或者自己本身消极。我看到的恰恰是一种充满大智慧的担当和责任,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不断进取,敢于奉献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