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4章-大道的三个特性:永动性、根本性和存在性

 昵称mqTGP 2019-01-28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这一章是讲大道的,是对大道的进一步阐发。个人觉得学习和理解这一章,有必要说一说宇宙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The Big Bang Theory)认为:宇宙是由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被称之为奇点的东西于100多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爆炸之后不断膨胀,使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温度降低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可见的宇宙。大爆炸后宇宙间的残留辐射,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温度大约是2.7K,被科学观测到了,这一般被称为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证据之一。

   老子在后面的章节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德经中第二次出现冲这个字。本章中的“道冲”我的感觉可以类比于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爆炸”。

国学大师冯友兰认为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不是确数表示多数的意思。二生三意思是说有了阴阳,万事万物就生发出来并不断演化了:大爆炸是“一”,“一”后随着温度的冷却逐渐分化为阴阳“二”气,于是生成了现在的宇宙。

《淮南子》中也讲到了,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这个时候就是大爆炸的时刻,这个混沌未分的气我觉得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讲的“一”,后来这种气(“一”)起到了分化的作用,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所以宇宙间有三种气,冲气、阴气和阳气。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但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混沌状态的时候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气一冲即为爆炸。

所以,我的理解“冲气”是大道作用下的一种表现,也表示万事万物混沌未开的作用力,这被冯老先生称之为“一”,也可以理解为宇宙的第一推动力吧。

   此外,我们再延伸一下,那么“一”以前是什么呢?根据大爆炸理论,有一个“视界”的概念。由于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我们对宇宙的观察是通过“光”进行的,所以宇宙存在这样一个极限或称之为“过去视界”,只有在这个极限距离以内的事件才有可能被观测到。此外,根据前面学习笔记中我们提到的“星系红移”现象,宇宙还在加速度地不断膨胀,而且越遥远的星系离我们远去的速度越大,这会导致从我们这里发出的观察的光有可能永远也无法“追”到那里。这意味着一定存在着这样一个极限或称之为“未来视界”,只有在这个极限距离以内的事件才有可能被我们观察。所以“一”以前,我觉得就是“过去视界”之前,科学久远的无法观察到,只能凭理性的想象,老子描述为“渊兮”,意思是说好深远哟。这里的深远有两个时间箭头,一个是指向过去,一个指向未来。这种深远被大爆炸理论称之为“过去视界”和“未来视界”。“渊兮”讲的并不是道本身,甚至也不是道的一个属性,它只是道的一个表现而矣。真正的道是万事万物背后的力量,是主宰万事万物演化的背后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直就存在着的,存在于“过去视界”之前,“视界”以内和“未来视界”之后,这种力量也主宰了那个神秘的宇宙的“启动按钮”即爆炸的按钮,但这种力量“不可道”。所以,有人问我,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宇宙,那为什么会大爆炸呢?是什么力量让奇点爆炸了呢?奇点之所以爆炸,首先是道的规律在主宰,其次是在道主宰下的混沌状态阴阳互相交织不分的未分之气即冲气,对!正是这个冲气,使得奇点使得这个混沌之态爆炸了!

   注意,这一章是承接上一章的,上一章,老子讲了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应该怎么做好管理,作为一个人,你怎么管理好自己,应当遵循大道。所以在这一章,老子是承上一章,进一步阐发做人、做管理要象大道所作所为一样!不是为了讲宇宙起源的。那么,我们学习大道的什么呢?所以老子描绘了道的三种特征。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思是说大道像虚空不见的泉,水从中空中虚的泉中不断涌摇而出,怎么涌也涌不尽(盈:尽)涌不完。很多人将盈理解为填满(如果作填满解,意味着需要有个宾语即填满某某如溪谷,如是,应当在盈后面加个宾语“谷”,这是不能省略的,老子怎么可能省略这么一个重要的宾语呢?不可能,这句明显在语义上是“冲不盈”的意思,水涌出不盈,当然是指涌出的水绵绵不尽喽),我觉得应是作“尽解更接近老子本意。因为本章老子阐发的是道象什么?因为道可道非恒道啊,所以老子没说道是什么,他也没法说道是什么啊,只能大概的描述啊比喻啊。所以老子也许是看到了中空中虚的泉,看到了泉中绵绵不绝地涌出了水,而且还永远涌不尽涌不完。他于是从这一事物与现象中受到了启发吧。他感觉道像“冲”一样,不断地涌出却怎么涌也涌也不尽!注意,这里没说道是冲,那么道是什么呢?我们来扯远点,来深入理解一下:泉水从虚空中空的泉眼中不断涌摇而出,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泉水从中空的泉眼中不断涌摇而出呢?答案是它背后的力量即大道!正是在大道这种力量的作用下,泉水从中空的泉眼中不断地摇涌、涌也涌的绵绵不尽。此外,为什么上面我的理解中用泉水涌摇出来解释呢?因为完全可以用中空的器皿来说,更普适呀。我之所以用泉来解释,是因为“冲”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涌摇也”,水在大自然中会从什么东西中涌摇而出呢?很自然的是泉嘛!涌摇太形象啦,想象一下泉水是不是汩汩摇摆而出,永远也涌不尽呢?!而泉的特点是中空的,好象正是这种中空使泉水不断地涌出一样而且还涌不尽,这种中空的虚空的涌不尽的现象深深地启发了老子,这多像大道呀!所以老子用这一现象来描述道的一种特性!好比前文中提到了大爆炸理论中说的:奇点没有体积的像无、像空虚一样,但背后的大道规律、背后的力量,使这个奇点“冲”一样地爆炸了,并好像膨胀不完似的膨胀演化而没有尽头。所以老子描述的这个道的理解,按现在的大爆炸理论科学地来看,竟然是相当科学的吧!所以“道冲”,讲的是道的第一个特征表现:即道是虚空不见的,但它却是无时无刻地、无处不在地在万事万物的背后永不停息地运转

    渊兮,似万物之宗” 意思是说大道啊,好深远呐,就好象是万事万物的源头(祖宗)。这里的渊一般作深远理解,我对深远的理解是指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的久远,因为久远的源头就是起源嘛,久远的未来就是永恒嘛------毕竟这句话简化开来看就是“(道)渊似宗”嘛。这个“渊”恰恰是道的第二个特征表现:即道是万事万物和万事万物演化的根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句是承上一句“道冲”“道宗”的,与道冲是并列而阐发道的。个人认为,这12字并不是有很多学者认为的那样好像与本章上下文不贯通,实际上这里是拟人化的形容道的特性!这么理解就发现这几句话在本章中非常自然了!意思是说大道可以挫减万事万物的锐利锋芒(水滴穿石嘛:无论你多锐,大道绵绵不尽永不停息总能挫动你的锐气锋芒毕竟是我这个道生发的你当然可以修理你),可以化解万事物的纠纷繁杂(再纷杂的事物,大道绵绵不尽永不停息,迟早能化解了这种纷杂---毕竟是我这个道生发的你当然可以修理你:比如塑料,复杂吧?难降解吧?但几十亿年后肯定给你降解的不是塑料了,切!),可以和万事万物同辉(可以和万事万物打成一片,混杂于一起),可以和万事万物同尘象(可以和万事万物沆瀣一气,同甘共苦)。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老子的时代竹笺很贵,写字那么费劲,所以人们写作都是惜字如金的,那为什么在道德经的第五十六章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中老子完全相同的写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12个字呢?我的学习理解是:在本章,老子是阐发道的,他在本章说道具有“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个特性,但在本章没有讲这个特性在处世做人上的运用!那么老子讲大道的目的不是为了指导启发人们么?为什么没运用呢?莫急,正是在第56章中,老子才讲这个道怎么用到我们的处世做人上!在56章,我们对“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解读理解就不同于本章了!本章是站在道的角度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其是指万事万物;第56章是站在人的角度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是由事万物类比到人的,第56章的“其”字是指人。在56章,挫其锐是指做人不要锋芒毕露,解其纷是指做人要化解纠纷不要争斗,和其光是人要韬光养晦,同其尘是指人要入乡随欲与群众打成一片。

下面,让我们再来学习道的第三个特征即湛兮。“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意思是说大道看上去隐隐约约的(湛:清澈澄明,引申为隐约的意思),好象并不存在似的(但又好象是存在的),我真不知道道是从哪里来的,是谁孕育生发了它,它是在万事万物生成之前就有了(象;指万事万物,是佛教中讲的“色”;帝:万事万物的主宰者)。这里提一句:“象帝”可以直接理解为万事万物,有句话说叫盘古开天地,所以如果非要说象帝是谁,我的理解是应是指神话中的盘古吧。

总的来说,这一章讲了道的三个特性即:道冲,道渊和道湛。白话的说是:道是永远运转不尽的(讲道的永动性),道是万物的根源(讲道的根本性),道似有似无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来无名无形无状无物(讲道的存在性)。同时,在本章,老子也举例式地讲了道的四个作用力或者说是表现吧:即:可以挫锐、可以解纷、可以和光、可以同尘。这12个字很多学者认为放在本章是突兀的,看似不连贯的好像被抄错了似的,但我个人根据本章的上下文,根据道德经的上下文(主要是第56章)觉得并不突兀,相反是很有必要的!这章的这12个字是为后面讲德经做铺垫的打埋伏的,可谓承上启下,不可或缺!而且老子两次写到,意在强调与告诫我们,处世做人千万要挫锐解纷,千万要“和光同尘”!

晓钰是为理解,成其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