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读及其他

 青青i43vizd9qb 2019-01-29

有的话说一半留一半,意思满拧;有的词望文生义却会误解。运用汉语不仅要注意词义,更要“得体”。

图片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我国民间有祭灶、扫尘、吃灶糖的习俗。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人们用饴糖供奉灶王爷,希望他老人家甜甜嘴,别说坏话。“送灶”风俗每年一次,而我们平日里为文、交流,用语准确、得体也是应该用心讲究的。

从高小做作文开始,差不多跟语言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渐渐发现这里边真是趣味无穷。把多年积累的一些例子稍作整理,与读者分享。

有的经典语录,读一半,留一半,意思就满拧: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后边还有“游必有方”。对后一句,人们的解释有多种,除了一种认为“方”通“谤”,是挨骂的意思外,都认为“父母在,不远游”并不是不让你远游,而是出门之前要告知一下去哪儿,或是要去对地方等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后边还有“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失败。提醒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求。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后一句是“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恰恰是要提醒学生别优柔寡断。

“闭门造车”,后一句是“出门合辙”。语出朱熹《〈四书〉或问》卷五。意思是关门造的车,因为符合同一的规格,能和路上的车辙相合。是称赞而没有贬义。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后一句是“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重要”。强调的是先天的禀赋。

如果说从这几个例子对后一句的忽略里,我们多少还可以看出某种积极意义,那么下面三句被故意曲解的话,就显然贻害匪浅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从来被理解为人活着就是要处处为自己着想,要不天地都不容。而那个“为”其实是修为的为,读作二声——做人如果不好好修为自己,会为天地所不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几乎是一个恶棍以狠毒自命的宣言。而其实,此语出自关汉卿《望江亭》的“便好道: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一个人有足够的度量与格局,才算真正的大丈夫。“毒”者“度”也,大度也,读作四声。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真正意义藏在“无”字里,“无”是女子的自谦,一个女人含蓄、矜持、有才而不显露,在那时是一个才女最大的“德”。

上述曲解大抵出于心术不正。

更多的误解往往是出于无知。我自己就常常犯这类错误。

我在乡下插队的时候写过一首诗,用《诗经》里的“七月流火”形容公历七月骄阳下像流动着一团火似的酷暑。而“七月流火”的“七月”是夏历七月,相当于公历八九月,此时古天文学所称的“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天气开始变凉。诗中的“火”是星星,并非一般意义的火。

有的误解则是出于望文生义。

有则征稿启事写道:“本刊谢绝文字粗劣的不刊之论。”把“刊”看成了“刊登”,而这里的“刊”是“删削”或“修改”。古人在竹简、木牍上刻写文字,需要修改就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这叫作“刊”。“刊”就是旧文削去,重写新文,称做“刊削”。故“刊”兼有“写”与“删”两种意思。“不刊之论”乃是不能被删改的文字。汉代扬雄有“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的话,意思是可与日月争辉,不容删减一字的大作!还被引申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而某些公共媒体的误用成语,误导大众,是最让人遗憾的。

曾经见到某电视台拿“阑珊”形容城市除夕夜的灯光璀璨、雍容华美:“现在整个城市夜色阑珊,市民们在广场上尽兴地游玩”云云。其实“阑珊”可以表示衰减、消沉、暗淡、零落、残、将尽、凌乱、歪斜,以及困窘、艰难,等等,就是没有一种义项可以表示灯火通明、兴致很高。

时常见到某某代表团、某某英雄人物“凯旋而归”“胜利凯旋”之类低级语言错误,出现在各个媒体上。“凯”的本义是“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引申为胜利。《说文》解释得很清楚:“恺,还师振旅乐也。亦作凯。”《礼记·表记》说,“凯以强教之。即以胜乐为训。”宋代刘克庄《破阵曲》有“六军张凯声如雷”;“旋”字在《说文》中被解释为“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小尔雅》释为“还也”,《字林》解作“回也”。综上所述,“凯”即胜利,“旋”即归来,“凯旋”就是胜利归来。何必在前面加上“胜利”,或在后面加个“归来”呢?“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不负”就是“不辜负”。“孚”原意为“信用”,《诗经·大雅·下武》中有“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句。后来又引申为“为人所信服”,《曹刿论战》中有“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两个字意思的不同很明显。用在成语里,“不负众望”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是不能使群众信服。两个成语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相反。

汉语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词义,更要讲究“得体”。

“忝列”一词用于第一人称是表示辱没他人,是一个谦辞,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使用是在说对方不称职,有辱于所任;“不足为训”的“训”是“典范、法则”,如果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绝对词不达意;“滥觞”原意是水源所出,其始甚小,只能浮起酒杯,喻事之开始。理解为泛滥,则去之万里;“不耻下问”是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一个人学问比不上别人,向别人请教,何谈“下问”还“不耻”呢?“犯而不校”是宽容,有位专栏作家歪解成犯了错误不能再回到学校,纯粹贻笑大方。至于用《辞源》中解释为“家畜屠宰后的躯干部分”的“胴体”来形容女性裸体,那就只能是“胴体”爱好者的悲哀了。(陈世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