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要学《十七帖》,这几乎是书法圈的一个公理。 但是《十七帖》是终究是刻本,书友们普遍遇到的难题就是其笔法不好掌握。因为字一上石,用笔就不容易看清楚了。 其次,《十七帖》、《书谱》等小草书作品,基本上是字字独立的,不够贯气,行气不足。而我们常常强调“草贵流而畅”,如何提高草书作品的气息连贯性,也是草书爱好者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川省书协理事李在兵老师尤善草书,他曾获全国第十届书法展最高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最高奖项近20项,入展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展等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级各类专业展览40余次。 前不久,李在兵老师在墨池开设了《书谱》章法专题课以及《书谱》创作课程,以其独到的授课方式以及高水准的书写示范,得到了众多书友们的广泛好评。 李在兵老师于《十七帖》用功尤勤,他有一套独门的《十七帖》学习法,能够让面临草书困境的书友在短时间内突破瓶颈,飞速进步。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独门秘籍呢? 李老师说,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笔法的衰减史。我们看唐人的临王书和敦煌残纸,去比较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子山,笔法系统完全不一样,显然唐人及以前的更高古些。 唐人距晋人不远,很大程度上见过晋人的真迹,况且《十七帖》在唐时入刻,我们甚至可以猜想唐人见过《十七帖》墨迹亦有可能。因此对晋人书法,唐人是很有发言权的。魏晋残纸就更不说了,他们同“二王”是同时代的。以“二王”书法大名,天下士子无不顶礼膜拜学习,所以也保存着魏晋人的笔法。 而我们想要掌握笔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墨迹入手。因此,用唐人临本和魏晋残纸的笔法系统来作为钥匙叩开《十七帖》,是上上之选。 另一方面,草书中连断是造成作品张力,打破调整节奏的手段,“二王”一系书法,虽以《十七帖》为代表,但更多笔法、字法,取势信息存留在以《大观帖》为主的其他杂帖中。因此,绕开“二王”杂帖去谈“二王”,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为了更好解决章法问题,还需要结合《大观帖》进行学习,以掌握草书中典型字势连接映带的方法。 解释了半天,你或许已经大致了解了基本的学习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和咱们普遍的临帖相比,有什么优势呢?它为什么有这般强大的效果?李在兵老师也从3个方面为我们做了说明: ①从笔法上来说,以晋唐人笔法学习《十七帖》,这是以“北京人学国语”,直接魏晋。用其他方法学习《十七帖》,腔调始终不正。 ②这样学习更具承上启下性。学习书法贵“沿波而讨源”,用同时代或前代笔法来解读《十七帖》,上可直达“二王”杂帖,草书简牍和魏晋残纸,为日后草书向高古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③《十七帖》毕竟蕴含的信息和技巧有限,我们向前看,也是拓宽学习思路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不以《十七帖》束缚,不以《十七帖》所圄,更具开放性。 说到这里,你是否想亲身体验一下,看看这种学习方法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惊喜呢?机会就在这里! 2019年3月2日,李在兵老师墨池开讲——用敦煌残纸和唐人临本敲开《十七帖》的大门, 打造投展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