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 来自一笑堂主人尹周安 00:00 10:05 传承中医文化,弘扬医道精诚。湖南中医药大学“从方剂到临床”团队有声栏目:“岐黄之声”再度与读者见面了。欢迎读者点击上方音频收听,或查询公众号下方菜单栏,可直接查阅相关文章。 “岐黄之声”栏目系优秀中医文章分享,本期为大家分享的文章是选自熊继柏国医大师为《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1》一书撰写的序文的《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 作者简介 湖南常德人,国医大师,主任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术顾问。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所谓“病机”,张景岳释曰:“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审察病机,就是审察疾病的本质关键,疾病的变化所在,疾病的发病原由和疾病的传变去向,概言之,就是辨证。中医的首部经典《黄帝内经》展示了许多辨证法则,如《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经文中的阴阳、虚实、外内、寒热,实际上是八纲辨证的初步模式。《内经》的病证学,对于大量复杂的病证,多是以脏腑经络为系统进行分类,如咳嗽,分五脏六腑咳;喘,有肺病喘,心痹喘,肾病喘,五脏喘;消渴,有肺消,有脾瘅,有中(胃中)消,有肾消;痹证,分五脏六腑痹;痿证,分五脏痿;汗证,分五脏汗出;黄疸,有脾病、胃热、肾热、心热之分;积聚,有五脏积病之辨。这些分类其实就是脏腑辨证的起源。《灵枢·经脉》系统提出了十二经脉的病证,《素问·骨空论》记载了奇经病证,《素问·热论》讨论了六经分证。这些内容,又是经脉辨证的起源。由此可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脉辨证的思想理论,都起源于《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他不仅秉承了《内经》的辨证理论,并且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对外感病进行系统地辨证论治,而它的具体运用,贯穿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并且完善了理、法、方、药。《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为纲,对杂病进行系统地辨证论治。很显然,这几部经典已为中医的临证治病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根本法则。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在古人的理论基础上,又创立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溯源到流,毫无疑问,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 近代名医岳美中老师曾经把中医划分为五等:“初等医生叫开方医生。这种人……平日打听名医好开什么方药,依样葫芦,拿去应诊,看病用方与抄方无异。二等医生,叫用药医生。这种人……全凭自己对症用药,纳呆则麦芽、山楂,头痛则白芷、川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胸无定见,幸中自少。三等医生,叫辨证医生。这种人…虽然学有渊源,但是经验不够,所以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四等医生,叫入细医生。这种人……能够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最上等的医生,辨证分析,准确细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病。”岳老先生这段话,阐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医的临证本领取决于辨证论治的水平。 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辨证论治的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千变万化,所谓“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临床治病,如果不辨寒热虚实,不分阴阳表里,不审脏腑经络,不察标本缓急,或随意开药,或依赖成品,或抄袭“秘方”,或仅凭习惯,守一方而待百病,执一法以应万变,如此生搬硬套,胶柱鼓瑟,脱离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则不可能当一个真正的好中医。只有坚持辨证论治,临证时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的虚实、盛衰,因证而立法,依法而选方,随方而遣药,真正贯穿理、法、方、药的基本步骤,才能以常测变,得心应手。 怎样辨证论治?《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祛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中医诊治疾病,必须详细了解各个方面的情况,要了解自然气候与人体的关系;要了解针灸药物与脏腑表里之所宜;要了解人情环境,年龄性情;要审察气色脉象,了解疾病始末。《素问·脉要精微论》又指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只有通过望神、察色、按脉,全面诊察,综合分析,准确辨证,才能作出决断。可见,全面仔细地诊察是准确辨证的前提。如《医学阶梯》所说:“察病要的,审症要真,两者切当,何愁症之不明,病之不愈也乎!” 记得3年前我曾治一男子,车祸后双腿疼痛半年不愈,行走不便,伴有双腿微肿,诸医皆以外伤论治。但经医院多次照片及CT检查,其腿部骨折已经愈合。详视患者,双腿虽肿,但皮肤并无瘀紫之状,双腿虽痛而行步障碍,但其膝与趾却可以屈伸。询及双足阵发烦热,伴口苦,尿黄。察其舌苔黄腻,脉象濡数。辨证为湿热痹阻之证,以加味二妙散洽之,旬日即愈。5年前我曾治一七旬老妇,患失眠数十年,而近半年来不仅严重失眠,并且烦躁不安,人夜尤甚,甚则夜发呼叫哀嚎,虽服用大量安眠药亦无济于事。诊见患者心烦、失眠,其烦躁难忍时,竟自以手抓胸,其胸脘部遍布红色抓痕,甚为痛苦,并见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投以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岂知连服15剂,病势并无缓解。再诊之,其症、舌、脉悉具如前。再三详询,患者突然诉说每次心烦难忍之时,尤觉阴部躁热难忍,因而不仅以手抓胸,并且以手抓其下部。乃私询其子女,原来其母30余岁丧夫,并未再嫁。方知为忧思郁结致相火燔炽使然。旋即改拟龙胆泻肝汤,服药半月,诸症悉平。实践证明,只有全面仔细诊察,才能准确辨证;只有准确辨证,才能正确施治。 —未完待续— |
|
来自: 金坛区 > 《熊继柏医案邓铁涛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