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桃源红烧羊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潘阿龙 作者:周成瑜 寒冷的冬季,一口热乎的红烧羊肉是不少桃源人的心头好。而说起售卖桃源红烧羊肉的铺子,顶有名的还要数位于桃花源大道的阿龙羊肉店。 每天清晨3点,店主潘阿龙都会用木柴给店外直径1.2米的大铁锅起火,然后放入前一晚备的羊肉,经过三个小时的烹煮,油亮酥软的羊肉夹裹着微沸的浓稠酱汁,散发出阵阵香气,吸引着早起的行人驻足购买。 今年66岁的潘阿龙从小便跟随父母由盛泽移居桃源,后来进入了当时桃源镇上唯一一家国营饭店工作,并在那里学会了杀羊烹羊的技艺。1985年,他辞职下海,开了桃源第一家个体羊肉店,凭借精湛的烹调手法,生意甚是红火。 潘阿龙对食材极为挑剔,原料必须选用桃源地产的湖羊,而且一定得是当年生10个月以上的公羊。他解释说,这样的羊肉肥膘少、肉质紧,切成10厘米见方的肉块,加上八角茴香、桂皮、老姜等10多种配料,同一锅老卤一起文火焖烧烧熟,肉块酥而不烂、甜咸适宜、唇齿留香。 老卤是阿龙羊肉店红烧羊肉的“灵魂”所在。每年9月份至次年2月份的羊肉季,潘阿龙每天都会将锅里剩余的羊肉汤汁收集起来,翌日烹调时再使用,如此,不知有多少只湖羊的“精华”融进了那锅油亮赤红的肉汤,羊肉的滋味也自然越来越醇厚。 每有顾客光顾,潘阿龙就会从大锅里捞出相应份额的羊肉,然后麻利地用剪子剪成小块,撒上姜末、蒜叶、辣椒面,最后淋上汤汁。顾客打包抑或就着面条堂吃均可。随着近年来桃源红烧羊肉的名气大增,阿龙羊肉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特别是中秋、春节期间,多的时候一天能够卖出七八只羊。 2012年,桃源红烧羊肉制作技艺被列入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潘阿龙成了技艺传承人。然而,谈起技艺的传承,潘阿龙却显得有些担心。他说,自己和老伴年纪越来越大,店里也招不到合适的学徒,再加上成本越来越高,红烧羊肉的利润越来越薄,他不知道手里的这把大勺接下去能传递给谁。 也许冥冥之中有天意,前两年并不情愿接手店内生意的儿子潘伟斌,今年主动到店里帮忙,并表示要向父亲潘阿龙学习红烧羊肉的烹调技艺。潘伟斌告诉记者,父亲是个传统的人,要想学红烧羊肉的烹饪技艺,必须从学徒做起打满三年下手,目前他正在跟着父亲学习如何分割羊体。 “看着年迈的父母还在坚持经营店面,我有些过意不去。希望自己能早日出师,让他们省力一些,同时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让桃源红烧羊肉走出吴江,走向全国。”潘伟斌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