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盆侧倾的评估与思考

 吕康悠然 2019-01-30

作者:蒋忠杰  荆楚理工学院

审稿:马禛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临床上常见的腰部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骨盆侧倾,并且容易引发一系列的连带问题,比如脊柱侧弯、高低肩、大小胸、肩颈不适、膝外翻、扁平足等。下面就一起来分析下它,在此之前我们需要知道正常骨盆的基本构造、位置、功能。

构成

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三者互相连接组成。两块髋骨在前面通过耻骨联合相连接,在后面通过骶髂关节和骶骨相连接,由于这些骨连接只有非常小的活动范围,因此骨盆的动作往往是整体运动,而不是组成骨盆的骨骼都会做运动。

位置

骨盆位于身体中心,承接脊柱和下肢,脊椎使骨盆能与上半身相连,也因此成为支撑脊椎活动的重要基座。通过髋关节让骨盆能与下肢相连,因此骨盆与下肢的运动也是息息相关的。

功能

骨盆能将上半身的重量由骶骨分散至左右的髋骨,再通过髋骨、髋关节把重量传导至下肢。此外,骨盆不仅能把上半身的重量传导至下半身,还能从腿部把能量以相反的方向往上半身传导,成为完成传导上、下半身力量的“中转站”角色,由此骨盆的稳定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正因如此,骨盆才会成为不具可动性的稳定部位。

一、骨盆侧倾的定义

是指在双脚站立时从冠状面观察到两侧髂嵴的高度呈现出一侧髂嵴高于另一侧髂嵴的一种代偿性体征。由于骨盆运动的整体性,所以骨盆的上下移动一定是左右同时进行的;骨盆侧倾往往是以某侧髋关节的矢状轴为运动轴产生的位置偏移,通常呈现一侧上升一侧下降。

二、骨盆侧倾的评估

跨立测试:

方法:受试者脱下鞋子站在水平的地面,尽量暴露髂骨。取自然站立位,双手自然下垂,头居中向前平视,两脚并拢。治疗师半蹲位,双手食指轻放被测试者的髂棘上,视线与双手平行,观看两侧食指高度。

体征:两食指不等高,跨立后变为等高(阳性),则说明骨盆侧倾的原因是髋两侧肌力不平衡导致的;跨立后食指高度差无明显变化(阴性),则说明骨盆侧倾的原因是长短腿导致的 。                         

                    

(一)跨立测试阳性后测试

1.臀大肌测试

方法:受试者采用俯卧位,并屈膝90°。治疗师将受试者大腿移动到伸髋位置,并确保腰椎处于自然位置,治疗师将手从受试者大腿下方慢慢撤出,另一侧手对受试者臀部肌腹进行触诊及视诊观看大腿的稳定性以检查肌肉收缩的质量。分别测试受试者的双腿。

体征:若两侧肌力不一样,如肌力弱的一侧不稳(阳性),则说明骨盆侧倾与臀大肌力量有关。

2.ober测试

方法:受试者取侧卧位,治疗师在其身后,下方的大腿呈最大屈曲姿势;上方的膝关节屈曲90°。①治疗师握住患者踝部做被动外展,并伸展其髋关节,使大腿与躯干呈一直线。②维持患者稳定姿势,令其髋关节做被动内收,使其大腿沿着身体中线方向平行移动。

体征:大腿在沿着身体中线方向平行移动时,并不会垂下(髋关节不能被动的内收到中线位置)(阳性),表明阔筋膜张肌或髂胫束紧张。但不能排除与臀中、小肌无关。

3.深蹲测试

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上举背对治疗师。治疗师站在受试者正后方一定距离,视线与受试者髋部平齐。

体征:若受试者在下蹲过程中出现髋部偏向一方(阳性),则说明骨盆侧倾与臀中、小肌力量失衡有关。                   

            

(二)跨立测试阴性后测试

1.大腿长度测量

方法:受试者充分暴露大腿,取舒适仰卧位,骨盆处于中立位,分别在两侧的髂前上棘和内踝尖下缘用记号笔做标记,测2-3次取平均值,然后两侧对比。 


(三)功能性长短腿的测试

1.髂腰肌力量测试

方法:受试者取舒适仰卧位。治疗师双手交叉置于受试者的股骨远端,叮嘱受试者用最大力量屈膝屈髋对抗治疗师大腿向头部靠近。

结果:若两侧该动作质量差别明显,则说明骨盆侧倾与髂腰肌力量有关;若两侧无明显区别,则考虑骨盆侧倾是由踝足功能紊乱引起的。

骨盆侧倾的治疗思考  

对于骨盆侧倾这种肌肉失衡的常用治疗方法则是:

1纠正不正确结构(牵伸短缩的肌肉)。

2强化主要相关薄弱肌肉力量。

对于这种方法我是深有体会的,它的即时治疗效果和短期效果是不错的,由于各种原因限制这种良好效果到底能维持多久就不得而知了。最开始由于功能性肌肉失衡演变为病理性肌肉失衡,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与体征。经过我们的评估与治疗,症状基本消失,然后病人或者有功能障碍者可能不太关注这个问题,对于他们而言,这就够了。但是对于治疗师来讲这远远不够,人体是一个整体,而症状往往表现在局部,局部与整体是紧密相连的。中枢神经——大脑控制着全身,周围神经则遍布全身。其实任何生物体都存在在着“代偿”,而人体对于环境变化做出的任何调整,当时都是有利于人体运动及功能的,但是长期的代偿(正确的代偿)或超过调节范围的代偿(错误的代偿)容易引起各种不适症状。对于运动模式不正确的功能障碍者,我不仅仅要教会他正确的运动模式,更应该加强神经生理方面的刺激与干预。不对称的体态与姿势是允许也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人体就是一个动态稳定或者说相对稳定的整体,这是一个事实。                                

END

总编:刘洋 连云港长寿医院康复中心

马小晴  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      

排版编辑:夏满丽 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