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我们常用到张仲景的一些方子,比如柴胡类方和泻心汤类方,但有时候用经方并不能完全解决患者身体出现的诸多问题,通过学习张仲景和李东垣,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张仲景更像是医学界的一个武官,而李东垣更像是个文官,张仲景的方子针对性强,方子很威武,针对疾病横刀立马,覆杯而愈,而李东垣的方子,药物涵盖面很广,善于调和身体的状态,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慢性疾病延迁的状态。 比如我们最常用的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患者处于三阳合证的复杂局面,三阳合证是因为病邪入侵,太阳阳明少阳三个阳经同时受病,治疗时以祛邪为主,虽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是表中里结构,但他所针对的病位要更靠里,症状并不限于肠胃,还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上下结构,但也是以祛邪为主,而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外邪并不重要,而是本身身体已经处于一种病程日久,虚劳缠绵的状态,身体出现疲劳疲乏骨节酸疼等症状,表里通病,虚实夹杂,燥湿相混的局面,升阳益胃,以重建中州秩序为主,兼顾身体存在的其他诸多症状,所以李东垣所治疗的患者,身体更虚弱更复杂更难治。 经方中五泻心汤,也属于上下结构,但治疗主要针对肠胃症状,患者存在消化道系统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这类患者体质上热下寒,与升阳益胃汤中论述的还不一样,升阳益胃汤是讲患者的身体整个升降浮沉出现问题,所以在运用时我就在想,李东垣的治方思想其实就是对张仲景的一点补充完善,如果患者病症涉及身体的方方面面,单纯用经方不能完全顾及到的时候,就要考虑李东垣的升降浮沉气机运行寒热虚实的思路。 这只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一点粗浅的认识,那李东垣和张仲景究竟有什么区别呢?首先从治疗思路看,李东垣注重内伤,著有《内外伤辨惑论》,内伤就是伤及内脏,无论是饮食劳倦还是房室七情所伤,都是身体内部出现问题,身体虚弱,形成了慢性病情延迁的状态,所以在治疗时,李东垣强调补中益气,无论是何种内伤,补益中气都是一个可取之道,固住中焦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张仲景注重外感,强调外感外邪入侵身体,注重疾病的转经和传变,在治病的时候,分六经辨证,然后从药物看,伤寒方用药更有针对性,用量较大,用方也更精准的针对哪一经,而李东垣用药既符合季节的变换,药味多药量小,也考虑药物作用于身体的升降浮沉。 临床上我们常用张仲景的方子,《伤寒杂病论》的处方,皆认为经方,经方在运用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而且适用的病症较明确,而时方李东垣的方子药物复杂,针对的病症往往较多而繁杂,这类人群的症状很多,所以李东垣的方中药物涵盖面很广,这也更符合现在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实际体质,现在的人很少表现出典型突出的某一病症,而是身体病症很多但却并不突出,各经的病都有,如果单一的用某一个经方去治疗的话,难免顾此失彼,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这时我们用李东垣的方子,药味复杂全面,对身体同时出现的诸多病症能面面俱到,而且药味剂量小,力道温和,调整身体升降浮沉的同时,又能顾及身体的正气,恢复身体的正常秩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