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封家书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1-30

改革开放40年· “我(家)的岁月故事”征文作品

作品编号:029



  我珍藏着一封家书,是我1982年11月18日写给姐姐的。全文如下:


姐姐:您好!

  上几天你给爸爸写封信,由于这几天很忙,也没给你去信。今天大队让抓牛,共250元钱,家里没钱,才交50元。爸爸才叫我给你去信要钱。爸爸说,少50元,多80元,超额更好。晚上才给写这封信,我二哥当兵走了,11月16日早晨坐开鲁开往承德的篷车走的。

  爸爸和妈妈的身体健康。咱过年全都单干,地全部分给个人。大爷那块地咱也都整好了,妈妈说还浇地。

  另外,我的学习不算忙,但是也得抓紧,因为半年内考四次试,才考两次,第三次快到了。我把这两次考试的成绩说一下,第一次:语文87分,数学96分。第二次:语文91分,数学98分。姐姐,你要是有80元,就邮回80元,没有就给邮50元,最好还是邮。再不多谈。


  1982年11月18日,我已年满8周岁,正读小学二三年级这样。还没有学到书信这种文体,但是那时我已经能在父亲的口述下代笔完成简单的书信了,错字难免,有的还用拼音代替,虽然语序混乱,但还是能把主题表达清楚,这可能是我最早接触的应用文写作了。


  这封在姐姐箱子底沉寂了多年的家书,后来转交到我手上。当时写信的场景已经无从回忆了,只能从信的内容里读出我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应该是怀着一种出于对父亲的敬畏、以及是否能得到姐姐及时回应的惴惴猜测,带着一种讨好般的语气,跟姐姐商量家里的一桩“大事”——“要钱,少则50元,多则80元,超额更好。”小小的我似乎懂得其中的尴尬与难堪,所以语气俨然是个小大人,言词谨慎,小心翼翼,并在结尾处再次强调“最好还是邮”。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窘迫,百业待兴。我家也不例外,父亲虽然是教师挣着工资,大哥和姐姐也参加工作了,周转起来似乎比别人家稍灵活些,但总体上却都是一个“穷”。谁家也没有积蓄,遇到大事小情总是需要东拆西借。我小时候曾经看过父亲的账本,小到几分钱的火柴糖果铅笔作业本,大到几元、十几元的米面粮油农耕用具,事无巨细,都在账本上清清楚楚地记着。欠过谁家的钱,借过谁家的冻豆腐,哪天开犁种地,哪天抹房垛墙,一笔一笔大小支出,可以看出当时那些简陋的日子维持起来多么不易。


  我家有5个孩子,只有我是“70后”。一个姐姐三个哥哥都生于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父亲无端遭遇迫害,白白受了五年冤狱。母亲一个人在风雨飘摇中带着几个没成年的孩子苦巴苦业地经营这个家,好在哥哥和姐姐知道母亲的辛苦,他们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都在恢复高考后纷纷考学走出农门。他们早早拿了工资,时不常地寄回来一些贴补家用。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挣的工资好多年都在“三十元五角”那个档上。即便就是这些工资,父亲也要如数上缴给大当家的——我的大伯。如有数目不符的,要拿账本一一核对。所以父亲才养成了记明细账的习惯。母亲是个好劳力,家里家外都是她一个人操持,忙完田里的,还要去村上的成衣铺做裁缝挣工分。母亲虽然子女不少,但她不舍得让孩子们参与集体劳动挣工分,宁可自己分身受累多做几份工,也不愿意让孩子牺牲学习时间误了读书大事。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大队分牛”。生产队分牛的场景,我还依稀记得。分到我家的是一头健壮的小黄牛,母亲欢天喜地牵回来,那头小黄牛瞪着怯生生的眼睛看着我,它怕我,我也怕它,不敢与它对视。我不知道这头小牛需要父亲交纳250元,更不知道父亲为这笔钱犯了难,因此命我写信向姐姐求助。姐姐接到这封信后,也觉得十万火急,省吃俭用,连攒带借,终于凑足80元,速速寄往老家,解了老父的燃眉之急。


  1982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牧区实行生产责任制时期。信里有“分田单干”的字眼,介绍了大伯家和我家对农田的整地情况,看样子全家都对“分田单干”充满了憧憬,做足了在生产责任田上大干一场的准备。我记得大伯还承包了生产队在村子西南角的菜园子,离灌区不远,浇水很方便。我和小伙伴经常去大伯的菜园里摘青菜、追蜻蜓,秋天还去那里翻大人遗落下来的土豆。运气好时,会翻出来一嘟噜一串的土豆, 我们都像中大奖般欢呼,心花怒放的。


  二哥在这一年参军入伍。在我写给姐姐的家书中,清楚地记录了二哥离家的确切日子,接新兵的敞篷车将意气风发的二哥拉走,他从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特务连战士。我家因为二哥参军而成了军属,每年拜年的秧歌队都要敲锣打鼓地来我家慰问,那些踩着高跷的演员们在我家并不宽敞的院子里穿梭,给冰冻的地面钻出了密密麻麻的小坑,像欢快的麻雀啄开春天的地面留下串串音符。慰问秧歌队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彩绸飞舞,伞头大爷唱着吉祥的喜歌,父亲忙着给演员们发香烟,母亲将屋里屋外打扫得一尘不染,房前围满看热闹的乡亲……那时,我心里岂是一个美字了得,我哥是个兵呢,他的军人身份真是给我们的军属家庭带来极大的荣耀和光彩!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整。我们的小家跟祖国的大家庭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已退休近三十年了,他的工资跟“三十元五角”比,翻了不止十番,他再也不必为200元分牛的欠款唉声叹气无奈地向大女儿求助了。父母从老村的旧宅里搬进大女儿在市里购置的130平方米的楼房里,我们兄妹5人家家都是房车齐全,出行无忧,父母想坐轿车就坐轿车,想坐SUV就坐SUV,我们就是父母的出行向导,随时听从二老调遣。如果父母想自由出行,手里还有老年爱心卡,市里的公交车免费乘坐,出门就有公交站点,真是方便极了!


  信息时代,家书渐行渐远。我珍藏的这封家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很庆幸为父亲代劳写了这封信,也算为贫寒的家尽了一份薄力。时隔三十多年,手捧重逢的家书,很想欢快地笑一笑,可是读着读着,却忍不住热泪盈眶……



作者 / 任志鸿

总监制 / 晓洁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张燕

制作 / 兰宇 跃升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微信:yuedugongshe01   QQ:2223488253


版权声明:【阅读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