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才叔: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米乐001 2019-01-30


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的是有一次,音乐家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触景生情,琴兴大发。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路过的砍柴夫钟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那是老泪纵横啊,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就是“知音”的由来,这个故事源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吕氏春秋》同样有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俞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高山一样的志念、情操和江河一样的智慧、涵养,而且表达得十分精确、生动和感人,而钟子期也一样具有同样的志念、情操、智慧和德性,两心相同,两个人精神世界的高度惊人的一致,因而琴声一起,便引起钟子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使两颗心相融合相沟通。但,地球上人与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两个精神世界的高度同一是极其难能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是“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根本原因。

 

还有庄周,更是怀大忧愤为人类的盲目争夺及生存的无意义而悲哀,总觉得地球人难得有人与他共鸣,只有惠子,可是,偏偏惠子死得早,所以,庄子说惠施一死,世无可与语者,世界上没有说话的人了。

 



关于知音,南朝刘勰先生的《文心雕龙》有一篇专论,写得特别好,文章题目就叫《知音》。刘勰在文中提到的“志在山水,琴表其情”指的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文章一开始,刘勰就指出“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要遇到知音是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啊,千年碰一回啊!自古以来,大多是看轻同时代的人而怀念古代的人,与自己经常相见的人自然是不会信任的,老是思念遥远的那些有名气的人。这种现象从来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的。

 



然后刘勰举了几个实例论证说明。首先他写道:“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意思是说:从前韩非子写的《储说》刚刚开始得到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俩个皇帝都抱怨自己不能与作者处于同时代。可是,当他们各自明白原来自己是与作者同时代了,结果呢,韩非却被秦始皇囚禁,最后被李斯弄死,而司马相如也遭汉武帝的轻贱待遇。这说的就是同时代的人往往被看轻了。这里包含了两个典故。第一个说秦王(后来的秦始皇)读了韩非子的书,说“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告诉秦王说这书是他的同学韩非子写的。秦王为得韩非子而起兵攻韩国。字里行间显示出秦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内心,但,后来因为历史的偶然性,韩非子被自杀了。第二个典故讲司马相如与汉武帝,史书记载说:“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联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因为一篇《子虚赋》,使司马相如成为汉武帝的身边红人,进入大汉帝国的文化核心。汉武帝是比司马相如本人更了解司马相如的,看出司马相如最大的优势就是文学才能,蒸蒸日上的大汉帝国正需要这种正能量的写手,于是一手捧红了司马相如,将其列为第一号的宫廷写手。司马相如却不满足,他最大的理想是出将入相、身体力行干一番大事业的。他渴望掌握实权。后来终于奉汉武帝之命作为中郎将持节出使西夷,使他的美梦成真。这也是他在汉武帝面前努力争取的结果,可惜他不是这块料,大好前程就此断送。干不了了,汉武帝却不愿意保他。

 



为什么人们常常贱同思古?盖因斯人远去,没有诸多切身的顾忌,排除了功利性的纷纭瓜葛,这就更容易求得鉴赏的纯洁性,而鉴赏的纯洁性在同代人之间较难获得。

 

刘勰再举例:“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意思是说:班固和傅毅两人,文章水平不相上下,然而班固却嗤笑傅毅说:下笔便没完没了,总是停不下来。接着刘勰又写道:“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这是曹植评价陈孔璋、丁敬礼和刘季绪的典故,因为曹植的这些评论,被曹丕认为文人相轻、崇己抑人。同代人之间有着更多的情感偏见,总是更难真心相知,即溺于情私,亦非真赏,刘勰举曹植和班固为例来说明崇己抑人的情况。

 



知音难遇由来已久。比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说:“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由于他自己现实的境况而对伯牙之绝琴作了自己的解释,而归结为士为知己者用,琴为知音者弹。这也说明了知音的本质正是士之不为理解不为知赏不为世用的知己意识的升华。知音难遇,茫茫人海何处求得理解与认同,这正是现世人生之大悲哀。

 

少无适俗韵,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酒中名士陶渊明,他独特的思想情趣与生存方式都迥异于当时的社会,而难以得到人们普遍的理解认同与接受。陶诗云:“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离群与背众,其实就是优秀人物高出寻常不为人所理解和认可接受的孤独感,这正是陶渊明慨叹自己孤云无依,有对能理解自己与自己精神高度同一的知音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却是浮云,最终是人生难得一知音而成终身之饮恨。

 



陶渊明又有诗云:“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独清独醒的陶渊明,谁能理解谁能认同,于是四顾茫然,孤独感与知音难遇之悲凉自然而生了。酒后陶潜,总觉得茫茫人海,举首四望,不见相知之人。同道知音之士,只存于古,而今只剩下路边的高坟,这是何等的孤独与无望啊。陶大叔啊,如果您在天有灵,酒后的俺,可为隔代知音否!南柯一梦!

 

南宋名将岳飞写道:“昨夜寒蛰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这种身系家国安危而又不为当朝所容不被理解的沉重忧患化作对高山流水知音的梦幻,但,永远是梦幻,悲剧注定是彻底的,所以弦断有谁听。

 



相比之下,诸葛孔明就幸运多了,他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知己之感知遇之恩溢于言外,刘备的知遇换来了诸葛亮呕心沥血鞠躬尽悴死而后已的涌泉相报。由于这种受知遇机会的难得,这种知遇之恩就被看得特别珍贵,而报偿的代价也就特别沉重,这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因为知己的难得必拼死相报。酒仙李白也直言:“白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李白对韩荆州表白,以后小白这条命就是老大您的了,什么时候需要尽管告诉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历史上第一位被写入史书并大放光芒的郭姓人物---郭隗同样是幸运的。郭隗很幸运的与战国时期燕昭王同时代,并受到重用,他也不负众望,“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高人,终于使得燕国国富民强,这个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足以羡煞唐代诗人陈子昂,老陈写道: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老陈借古讽今,感情深沉,抒写对郭隗的仰慕之情,叹惋古今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普遍遭际。




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心态中始终蕴含着一份不无悲凉的知己知音知遇意识,而这个却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无数的人。从孔老夫子几近绝望的“知我其天乎”到鲁迅老先生“得一知己足矣”的人生之庆幸,从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到俺每有兄弟陪伴的小酒,可见知音知己知遇这种意识之由来久矣。

 

与俞伯牙、惠施、郭隗、诸葛亮一样,王堉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了李友兰。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王堉先生的《醉花窗医案》。

 

才叔读

《醉花窗医案》

71. 食积作吐


对于小儿食积引起疾病,我们已经认识很多了,之前的微文有过两篇专论。食积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儒门事亲》这本书,后来《症因脉治》有添加了“食积咳嗽”、“食积喘逆”、“食积泄泻”、“食积腹痛”等病名。从此之后,食积备受医生关注。小儿的疾病大多由饮食所致,食积是小儿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天第一个病例还是小儿食积,王堉的家乡一个秀才叫庞守愚,庞守愚四岁的儿子有一天,忽然患腹痛,浑身发热,看见食物就呕吐,还汗出不止,已经达到意识模糊的地步了。当时,庞守愚正在外地教幼儿园,家里面没有人能够做主,也就没有请医生瞧病,因此病越加严重。等到病情严重了,庞守愚就托人请王堉过去瞧瞧。

 

同乡嘛,王堉就去了。一问便知道了疾病的经过,原来一开始家人认为是未出天花,有好心的邻家妇女就用西河柳、胡荽来透发。西河柳具有疏风解表、透疹解毒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麻疹初起、疹出不透,如果麻疹已透及体虚多汗者禁服西河柳。胡荽具有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的能耐。通常用于风寒感冒、麻疹、痘疹透发不畅、食积、脘腹胀痛、呕恶、头痛、牙痛、脱肛、丹毒、疮肿初起、蛇伤等。西河柳配胡荽,用于麻毒内陷,疹出不畅及食滞中脘,痞闷不舒之候。初初看来,这种治疗也不算很错误,但,就是无效。

 

王堉诊脉,脉颇弦大。问饮食情况如何?家属回答:已经好多天没吃东西了,因为看到东西就呕吐,吃不了,连稀饭也喝不下去。王堉再问二便怎样?家属说:小便黄赤如血,发病以来大便未解。王堉腹诊,发现腹部鼓鼓的,胀满感,按压胸廓见到小孩张口作出痛苦状。

 

看完了,王堉先生告诉家属,这是停食,不让他拉一拉,怎么会好!于是开了平胃散加三黄泻心汤,吃过药大约两个小时,患儿就拉了黑黑的屎球数粒,接着又继续拉了很多粪便,拉完后,腹胀明显减了下去,并且人也清醒了。

 

王堉再去看,摸脉:脉已经变小了,只是胃气的郁滞仍然没有完全打开,王堉接着用保和丸加槟榔给患儿治疗。当天晚上,患儿大呼肚子饿,孩子他妈急忙拿了蒸馒头给孩子吃,患儿狂吃了几口馒头,到了半夜,疾病就复发了。

 

第二天早上家属急忙请王堉再去瞧病,先生见状,恨恨地批了一顿孩子他妈,骂道:小孩不懂,难道你一个大人也不懂,好不容易食积刚刚去了,你就给他吃面食,恐怕新来的积滞要比旧的积滞难除了。

 

骂归骂,治疗还是落到王堉身上,仍然是平胃散,加上大量的莱菔子去治疗。并告诉家属,不必再请我看了,一个月之内禁忌面食,只可以喝粥,如果再次复发,我是治不了的。孩子他妈非常后悔,当然是认真执行王堉先生的医嘱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饮食调护,到了中秋,孩子他妈领着孩子他爸提着酒肉到王堉家中致谢,因为与庞守愚是哥们,王堉先生谢绝了他们的酒肉。

 


 

72. 湿痰流注

 

文章一开头,王堉提出了怪病当问痰。他说,疾病不管是风寒暑热、饮食劳倦、内因外因,都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有一定的症候表现,有一定的主脉。只有痰引起的疾病,奇奇怪怪千变万化。凡是临床表现复杂,不能从上述病因进行归纳的,大概都是痰的因素所致。接着开始病例说明。

 

王堉的同年好友李友兰,也是精通医术的同道。有一年哥俩一起在省城的招待所住着,李友兰得了疼痛症,或手或脚,或头或腹,或腰或胁,发作起来没有个定时,也没有个固定的痛处,李友兰自己以为是痹病,自己用续命汤来治,无效。后来又以为是伤寒,换了麻黄汤,也没有效果。

 

有一天,李友兰和王堉闲聊,对王堉说,他的病怎么如此奇怪,令人难以捉摸。王堉说让我看看吧,诊脉:脉缓而滞,王堉告诉李友兰说:你这个病是湿痰流注。王堉正想继续说,李友兰马上明白了,打断王堉的话,说道:对对对,我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接下来就让我自己解决即可。哥俩会心一笑就告别了。

 

过了几天,李友兰的病已经好了。王堉问他吃的是什么药?李友兰说,你我都同道中人,你说说我会用什么药?王堉说:不过是二陈汤加苍术、姜黄、羌活、独活罢了。李友兰就拿出方子给大家看,上面所写,与王堉所述如出一辙,不差分毫,当时在座的还有几个人,对他们俩之间默契如此都甚表惊讶。

 


 

原文

71. 食积作吐

里中庞守愚茂才之子,年四岁,忽患痛,浑身发热,见食作吐,汗出不止,已昏昏不知人。庞以训蒙在外,其家乏人经纪,听之,病增甚,乃转人求余治。往而问之,则以未出天花,邻媪以西河柳、胡荽等发之。提其腕,则脉颇弦大。问饮食乎?曰;不食数日,且见食则吐,即粥不进矣。问二便乎?曰,小便赤如血,大便绝无。按其腹胀甚,按胸则张口作痛状。乃告曰,此停食也,不下之,何能愈。乃以平胃散加芩连大黄以进,服后时许,下黑粪数粒,又下赤色粪数次,腹减而醒。又视之,则脉已小,惟胃气尚滞,又用保和丸加槟榔末而进之,晚即呼食,其母以蒸馒头付之,狂啖数口,三更后,病复发矣。次早又请治,得其状,乃责其母曰,小儿何知,食积甫去,顿令食面,恐新积较旧积难去也。仍令服平胃散,重用莱菔籽投之,嘱曰,不必再看,一月内谨忌食面,只可以米粥调之,若再发,则不治矣。其母惭而听之。多方调摄,适值中秋,共父酒肉致谢,余以文字交固却之。

72. 湿痰流注

风寒暑热,饮食劳倦,内因外因,病各有一定之征,一定之脉。惟痰之为病,奇奇怪怪,实有千变万化之势。凡不可名状,无从考核者,大抵皆痰为之也。

同年李友兰,亦精医理。辛亥秋在会垣闲寓,得痛病,或手或足,或头或腹,或腰或胁,发无定时,亦无定处。自以为痹病,用续命汤不效。又以为寒,用麻黄汤亦不效,一日与余闲淡,告余曰:弟病实不可测。余请一诊,则缓而滞,乃告友翁曰:君之病乃湿痰流注也。欲再言,友兰顿悟曰,不差!不差!余已知之,君破题下文我自作也。相与一笑。越两日,病良已。问服何药,友兰曰:箇中人岂烦明言、君试言何药。余曰,不过二陈汤加苍术、姜黄、羌活、独活也。友兰出方示之,种种不谬。石虞琴广文在座,叹曰,二公可谓心心相印矣。






▍《中医内科学》精读


第17讲 肺胀(四) 来自经方才叔 11:32




▍高源明作品


点击图片可放大欣赏👇

神悟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