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中国风湿病公众论坛 白塞病在我国并不少见,可累及各个年龄段,尤以20-40岁青壮年多见,基本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血管炎,动脉受累可导致动脉瘤,常发生在股动脉和腹主动脉等部位。合并假性动脉瘤患者有瘤体破裂风险,该如何处理? 不忽视原发病的治疗 常使用激素、抗炎和抗结核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判定病情活动和调整药物。对于重症病例,可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秋水仙碱、甲氨蝶呤、环孢素A和(或)雷公藤等。术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吻合口复发及其他部位动脉瘤形成,术后严格控制感染情况下,应尽早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最好进行增强CT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不做造影 动脉穿刺和置管易使血栓形成或假性动脉瘤形成,且当瘤体内附壁血栓较多时,造影法易致动脉管径正常假象。 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 白塞病合并的(假性)动脉瘤有生长快和易破裂的特点,一旦瘤体破裂,死亡率极高,且破裂可能性与瘤体大小无正相关性。如动脉瘤有增大趋势或已发生破裂,应及时手术。无论采用传统手术还是微创介入治疗,术后极易发生吻合口并发症或支架锚定区假性动脉瘤等,需再次外科治疗。 尤其是病变急性期,当炎症标志物很高时,外科治疗常有较高的复发和吻合口破裂风险,故外科干预最好选择在炎症相对平稳期进行(最好在免疫抑制剂严格控制下行手术)。但尚不明确稳定多长时间才算最佳手术时机。 选择好的手术方法 传统血管外科开腹手术(瘤体切除、人工血管/自体静脉间置换)是临床处理动脉瘤的经典方法,但死亡率和复发率较高,虽然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可降低死亡率及复发率,不过又陆续出现支架末端锚定区假性动脉瘤复发报道。 一般来说,需手术的白塞病合并动脉瘤患者,微创治疗可作为首选,但应尽量选用无裸支架的覆膜支架。如选择血管置换术,应选定相对无病变的动脉吻合口,术中需加固吻合口缝合,一般采用瘤体结扎和旷置法,以简化手术,减少假性动脉瘤发生,但如瘤体累及重要脏器造成压迫或瘤体较大位于关节处影响活动时,应切除瘤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