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有诸多大饭店,备人盛宴;亦有很多的大排档和小酒家,供人随意小酌的。才叔只望与三五位兄弟小酌,不愿赴贵人盛宴,以其小拘牵故也。然才叔兄弟或在大排档里或在小酒家上大啖大嚼,言笑自若,倾杯倒怀之乐,他人皆不识也,次日回忆,席间笑谈滋味犹在齿颊间。明天元宵节了,也就是说春节即将离去,今晚忽然就不自在了,腻在椅子里骨头不适,歪在床上头昏脖子酸浑身不舒坦,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就是闷闷的。小喝过三盏酒后歪在床头随手拿起《醉花窗医案》,虽然腻腻烦烦,竟也是看得下去的......仲秋,古人排序的时候用的是“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在这其中,孟与伯,表示第一个;仲表示的是第二个;叔与季,表示第三及第三以后的意思。古人的名字包含了名和字两部分,我们来看看几个名字,您看曹操字孟德,他就是老大;孙权字仲谋,他就是老二;许慎字叔重,他可能是老三,也可能是老三以后的。中学时代,才叔有一个老师名字叫伯元,在家中排行老大。
古人说到季节的时候,也用“孟、仲、季”。春天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就是孟春,第二个月就是仲春,第三个月就称季春。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这些指的是农历。所说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个月,也就是秋天这个季节中间那个月。仲秋时节就是农历八月份的时候。
又苦臂痛,这麻烦来了,到底是谁患病了呢?我们前面学习过“脾湿痰晕”那个医案,那讲的是祁相国患眩晕病,前面的医生认为是虚证,用人参黄芪给他补,没好。后来,王堉辨为脾虚痰浊所致,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化痰很快眩晕就好了。
现在祁相国又出问题了,患了一种怪病,胳膊疼痛,苦臂痛就是说苦于手臂疼痛或者说因为手臂疼痛而痛苦。
使部曹某治之,部曹两个字不大好理解,按照书本的注解是指“所属部下人员”。意思是祁相国这个胳膊疼的病开始是叫他一个部下看的,他都做到大学士和首席军机大臣了,肯定有保健医生了,就是保健局的医生。
乃为部曹述前病,并道余治之之法。祁相国给那个大夫讲述了他的既往病史,患过眩晕病,后来让王堉给治好了。并且把王堉怎么治疗眩晕病的办法也告诉了那位医生。
部曹乃因而附会曰:王某之言诚然,今之臂痛,仍系痰之为害,不早除之成瘫痪。那位保健医生于是也就附会说道:王堉的话是对的,如今祁相国您这个胳膊疼,原因也不是别的,还是痰浊在作怪,并且告诉祁相国说您这个病很重,不及时治疗,这条胳膊就废了。想必当时的祁相国被吓得半死。现在我们看病,向患者交代病情的时候要点到为止,千万不能吓到病人,造成病人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因为身病易除,身心俱病就难办了。
乃以大秦艽汤进。那个医生给祁相国开了大秦艽汤。历来古籍的大秦艽汤有很多个版本,我们方剂学收录的是来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大秦艽汤,主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方子由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细辛、川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川独活等16味药物组成。这张方子本来就是一张很出名的疏散外风的方子,照理说应该有效。可是后面王堉讲它是十全大补汤为主,那么,很显然当时祁相国用的不是《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大秦艽汤,而是《陈素庵妇科补解》的大秦艽汤,它由秦艽、黄芪、肉桂、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白术、人参、桑寄生、川断、浮小麦等12味药组成,这张方子里头我们可以发现十全大补汤的影子。
药甫入口,痛益增,不可屈伸,次早而寝食俱废。甫就是刚刚、开始的意思。就是说祁相国刚刚喝了这碗汤药,也就是大秦艽汤,胳膊疼不但没有缓解,反而病情变得更加的严重了,疼痛更加的厉害了,四肢屈伸都变得很困难了。因为疼痛而睡不好吃不下。病情加重了。
仍使其子子禾部郎延余,急往视之,部郎的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郎,泛指部里的中下级的官员。部郎是指中央六部中的官员。这个时候祁相国再也不相信那个保健医生了,派遣自己的儿子子禾,子禾当时只是六部里头一个中下级的官员,让他的儿子来请王堉过去帮自己看病,王堉急急忙忙就跟着去了。
脉浮而弱,而津津有汗出,而神气清明,语言便利。我们很清楚,中医诊病关键是号脉。王堉给祁相国号脉,此时的脉象与上一次的眩晕的脉象决然不同了。脉浮而弱就是脉浮弱,浮脉主表,弱主不足。而津津有汗出,而且还出汗。因为外感而脉浮,因为汗出而脉弱。我们学过《伤寒论》就明白,这与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相类似。患者虽然胳膊疼、汗出、脉浮弱,但是,神志很清楚语言也很流利。绝对不像脑中风的样子。不是脑中风。
乃告相国曰:此肩臂中风而痛,病极微末,部曹小题大做,用秦艽汤,岂知秦艽汤以十全大补为主,风在皮肤,以疏发腠理为要,兹用参芪固之,岂非益之痛乎。于是王堉就告诉祁相国说,您这是肩臂感受了风寒,中风的中就是感受的意思,风指的是风寒外邪。这是胳膊感受了风寒,所以疼痛。病很轻微,只是小病,没有大碍。您的部下,那一个保健医生小题大做,言过其实了。都用上了大秦艽汤了。殊不知大秦艽汤是以十全大补汤为基础的方子,我刚才讲过,他这里讲的是《陈素庵妇科补解》的大秦艽汤,不是我们熟悉的《方剂学》的大秦艽汤。外邪客于表,应该疏发腠理祛风散邪为主。现在反而用人参黄芪去补,一补啊使得邪气发散不出去,岂不是加重病情了吗,更加的疼痛了。 通常认为,外感的疾病用补药坏处多多,比如滋补的药物会壅滞肌表,不利于外邪的发散,有闭门留寇的坏处;滋补的药物还能阻碍脾胃的运化,导致中气壅滞、气机不畅而加重病情。
但是,我觉得什么事情都不可以绝对化看待。人为什么会生病,《内经》告诉我们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人体的患病本身就是有虚的存在了,而且生病以后正气还要来抗邪,也会不同程度的消耗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是这种道理。有的人一年四季都在感冒,或者感冒缠绵不愈,这通通就是与正气虚相关联的。
那么,人体生病之后,正气不足了,可以补,问题是怎么补?什么时候补?补什么?最关键就是辨证。应当根据治疗的目的,调配好扶正与驱邪的药物比例,并合理配伍条畅气机的药物,避免壅补出现闭门留寇而加重病情。
补法不应该只有补气,动不动就人参黄芪,这在漳州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老百姓认为自己虚了,就知道吃人参黄芪,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记得曾经有一个经常感冒的中年女性,被认为是虚,自己也觉得是虚,就长期吃人参黄芪,结果每次吃完人参黄芪之后就出现喉咙沙哑、咽部异物感,到五官科一看通常是咽炎急性发作,又是治疗一通。但是患者人参黄芪还是不断的吃,那么,咽炎就不断地急性发作。后来患者找了我,本想是要求我中药治疗的,等我问清楚来由之后,严肃的告诉她务必停止人参黄芪,否则不会好,然后用了7剂的半夏厚朴汤之后交代她要参加体育运动,这样几年过去了,什么感冒咽炎在她身上很少再出现了。
补法除了补气之外,还包括养血、温阳、滋阴等等。补法的同时要注意调理气机,调理气机本身也是另一种补法。所以,我认为外感病不是不能用补法,而且还要时时顾护正气。只是不能呆补,应该侧重条畅气机,避免补药壅滞气机。 经方才叔祝朋友们元宵节快乐! 老师勿为所惑,药三进必无苦矣。因进东垣羌活胜湿汤,加威灵仙、苍术、各二钱,一进而痛减,三进而若失。王堉对祁相国说,老师您放心,您这个病我三服药就能够治好。于是王堉就开了李东垣的羌活胜湿汤加威灵仙苍术各两钱。只吃过一副药疼痛就明显减轻了,三服药之后,病就全好了,胳膊不会再痛了。
羌活胜湿汤是《脾胃论》记载的方剂。主治风湿在表的痹症。表现为头痛、身重、腰膝疼痛,难以转侧,舌苔白,脉浮。
风湿在表是由外邪引起。风湿侵犯体表,太阳首当其冲。造成这种风湿犯表这个原因呢,或者汗出当风,或者久居湿地,造成了风湿侵袭肌表,外邪侵犯经络,可以有侵犯体表皮毛为主,可以有侵犯经脉为主的。
羌活胜湿汤它强调的主治证候主要是外邪侵犯肌表。反映在侵犯人体经脉、肌肉、骨节关节。临床表现因为外来风湿,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痛、身重、腰膝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这是一种由外邪引起的痹症。头痛,腰背疼痛。这个都属于风邪侵袭肌肉、经络、骨节所造成的。它偏于上半部为主。因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它是一种用于外来风湿侵犯客表的一种新发的疾病为多,上半身为主。
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并用,羌活善于祛风胜湿而止痛,止痛力量很强劲,它主要入太阳经,独活入少阴经,它作用层次较深,也能祛风湿止痛,入少阴经主要侧重于治疗下半身,羌活独活联合应用是可以祛除一身的风寒湿邪。
再来是防风、蒿本,防风能走十二经,祛风胜湿止痛能耐很大。常常和羌活联用。因为它是风中之润剂,是风药,祛风胜湿止痛而不燥。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四味药联用,在散风胜湿止痛上非常强劲。川芎是治头痛要药。川芎治头痛,不仅能治疗外邪引起的头痛,也能治疗血瘀头痛,川芎既能祛风止痛,同时也有活血止痛作用。在这方里用它,既增强止痛作用,又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一种协同作用。增强全方止痛作用。蔓荆子也是常用的治头痛的药物。甘草能够缓和调和全方,避免这种辛散太过,起调和作用。 越日谈及,曰:中风之言不谬,余以书名,持纸素索书者颇多,因循堆积未暇搦管,尔日无事,开窗作字,窗外多竹,适风起觉冷,晚而痛作。子言之,余忆之矣。第二天祁相国和王堉泡茶聊天的时候,谈到这个病。祁相国认为感受风寒这种解释是正确的。因为祁相国书法写得非常棒,经常有人带着纸到祁相国家来求字。慢慢的案头就堆积了很多求字的纸,由于祁相国很忙,平时来不及提笔写字。那一天刚好有时间,心情也是不错,就打开窗户,对着窗户写字,祁相国家的窗户外面种了很多竹子,当时风很大,觉得有点冷,也没留意,到了晚上,胳膊就痛起来了。王堉这么一说,祁相国就想到了这一些患病的细节了。
然何以所用皆汗药?余曰:老师营心经济,医道小技,究未深考,羌活、藁本,乃太阳皮肤疏散之药,非发汗也。汗症用之者,以其能开腠理,非能动汗也。但是为什么都用发汗药呢?祁相国他有些不大明白。听了祁相国的话,王堉说,老师要操心的事多,以国家的经济建设为主,医术只是一门小学问,您是没有时间来钻研的。羌活藁本是太阳经的药物,能祛风胜湿止痛,它们不是发汗药。汗证用她们是来疏散腠理,而不是发汗。
相国惊曰:此言更觉入微,医家多不识此,可谓才大於身,心细如发矣。君少年乃造诣如此,将来必歧黄中自树一帜,勉之哉!具此才思,早缀高科,老夫当避三舍。余惶愧而退。在陕需次时,相国来书,尚称之不已。祁相国听了以后很惊讶,说道:您这些话讲的非常精妙,大多数医生不了解其中道理,真是才华横溢、心思细腻。您这么年轻就有这么高的造诣,将来一定能够在医学界独树一炽,努力吧,年青人。具备这种才思,如果去参加高考,早就是北大清华的料了,老夫我老了,应该退避三尺啊。听到这些话,王堉惭愧而退。后来王堉在陕西任职时,祁相国还经常写信给王堉,并在信中一直称赞他。
祁寯藻当时虽然退休,但是曾经官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堪比丞相。而王堉虽然也是当官的,同时也是一名医生。丞相与医生,一个是救世,一个是救民。孰轻孰重,明摆着的事。
在古代,读书人的正途就是做官,医生这个职业读书人并不认为是正途,很多医生都是高考没考上才学医的,华佗就是典型代表,他甚至以自己没能当官为耻辱。古代的医生多数是师承相传,很少读书人涉猎医术,这些读书人并不是以行医为主业,就像张仲景,正式身份是长沙市长。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这与宋代范仲淹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意思差不多。
中国儒家以“济世利天下”为人生最高理想。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期望能辅佐君王以治天下利泽万民的,因此“相”便是最高理想,是知识分子的顶级光荣。但这样一条道路,并不是每个人都走得了的。
医学就不同了。它作为一种除疾利人的学问,在古代不需要执业医师考试,而且与儒家的“仁义道德”相符合。所以医术被称作“仁术”。读书人如果求“相”不得,那么如何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呢?大概只能从医了。当然也可以当大侠,济贫除恶,可是这种大侠只存在于小说之中。
如果能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此外还能保身长全。如此看来,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单 高源明老师庆元宵大作 《单刀会》49*98 刀会》49*98 高源明老师祝朋友们元宵节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