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讯 | 近现代史每周书讯第9期

 黄元章3355 2019-01-31

近现代史每周书讯



书 名:《国家纪念日与现代中国(1912-1949)》

作 者:郭辉

定 价:95元

出版时间:2019-0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该书主要研究自中国有纪念日以来国家纪念日的演变与发展。自1912年以来,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纪念日体系而开创自身的国家纪念日,该书主要分为两大内容。第一、国家纪念日重要功能的专题研究,侧重于政治合法性的建构,主要围绕民国北京政府、国民党政权、商家展开,试图根据中华民国历史的发展,阐述民国北京政府与纪念日的关系,以及国民党如何利用国家纪念日塑造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并且利用国家纪念日塑造权威,以维持自身的统治。其中涉及到“共和”观念、“革命”理念与国家纪念日的关系,此点是国家纪念日所蕴含的政治文化资源。当然,商家也在运用国家纪念进行消费政治的塑造。第二、主要指向国家纪念日与抗日战争的关系,国家纪念日成为抗战动员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这主要分为将现实事件制作成国家纪念日,包括“九一八”与“七七”等纪念日的建设。当然,另外一个方面也将传统文化打造成为国家纪念日,这包括有民族扫墓节与孔子诞辰纪念日。此正是在民族危难之际,国家与社会如何运用现实事件和传统文化进行抗战动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当然,抗日战争时期运用国家纪念日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建构,包括御侮救国的宣扬、传统文化的发明、民族精神的建构、领袖崇拜的制作,正是通过各个方面的塑造才使民众团结起来。

  

作者简介:

  郭辉,男,1983年生,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3年12月破格评为副教授,2014年6月遴选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导师,2016年4月聘为湖南师范大学校聘教授,2016年12月破格评为教授。




书 名:钱锺书交游考》

作 者:谢泳

定 价:42元

出版时间:2019-0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内容简介:

  钱锺书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对中国传统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和西方现代学术都有深入理解,在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世所公认的。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作品已成为公认的现代学术和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他的学术成就代表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文学术的高水平。

  在钱锺书逝世20周年之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站在一个“钱学”爱好者的角度,将自己近年来对钱锺书的传记研究、生平史料以及学术趣味的研究、解读文章结集成此《钱锺书交游考》。在本书中谈钱锺书的学术态度,谈他作品中为人津津乐道的索隐,谈他与其他学者之间的交往和思想比较,谈新旧交替时期人心的嬗变……展现了钱锺书在治学、为人方面的风采,彰显出一代大师的精神品格。许多钱钟书的观点、言论在书中属首次披露。使我们更透彻的了解钱锺书的学术领域和他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谢泳,1961年出生,山西榆次人。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1985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批评家》杂志社任编辑。1990年后在山西作协理论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后任山西作协《黄河》杂志副主编。2007年5月调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他的文章平稳舒缓,但在平缓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思想和个人风格。出版过《逝去的年代》、《储安平与〈观察〉》、《清华三才子》、《血色闻一多》等著作。




书 名:《拒日图存:中国对日“二十一条”交涉及其影响》

作 者:李斌

定 价:55元

出版时间:2018-1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民带来极大的震撼,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社会各界的愤慨,并引发国人奋发图强的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史和外交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李斌著的《拒日图存(中国对日二十一条交涉及其影响)》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预谋、背景、过程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论述了双方总的对策、策略、结果,并阐释了“二十一条”主要内容的交涉过程,较为全面地梳理与探讨了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中国内政外交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局变化的深层民族主义因素。


作者简介:

  李斌,女,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博士后。著有《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1919—1931)》、《“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运动纪实》、《湖南经济通史(近代卷)》(合著)、《长沙县通史(第二卷)》(合著)、《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主编)、《浴血长城1940一1942》(合著)、《湘军·日记》等。




书 名:《民国时期广东学人与中国西南研究》

作 者:王传

定 价:68元

出版时间:2018-12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地处广东的学界同仁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探究西南社会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在研究实践中通过倡导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历时性的研究与共时性的分析融入一体,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交叉借鉴的学术范式,为今天以中山大学为中心的南方学界继承和发扬,在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中贡献卓著,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