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年度读书报告(一):一份私人阅读小史

 王天神 2019-01-31


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现代诗歌发轫于撒旦的两句宣言:

“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时候。”

“弱者是痛苦的,不论是在干还是在受苦。”

 

'我们仅有的是一小段时间,之后我们的地位就不再属于我们。有的人在无精打采中度过这段时间,有的人激情澎湃,最为智慧的人——至少是相对于尘世上的人来说——则会把这段时间用于艺术和歌唱。我们的机会在于扩展这段时间,在既定的时间里获取最多的脉搏。伟大的激情可以让我们有加快生命节奏的感觉,狂喜和爱情的悲伤,各种热情的活动,不论是否关乎个人利益,对我们来说都是自然发生的。不过就是要确定你感到的是激情,能给你一种意识被 加快和递增了的感觉。生命智慧最取之不尽的源泉就是对诗诗歌的激情、对美的渴望和对艺术本身的热爱。艺术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意图很坦诚,就是要赋予你的时间以最高的质量,别无他用也别无他求。”(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


一.诗人的童年:“我几乎赤身裸体,就像大海的儿子”


哈罗德·布鲁姆从七岁开始读书。在十岁生日前夕,他已经读到了哈特克兰;十三岁在弥尔顿的影响下,他醉心于《失乐园》里的撒旦和夏娃。据布鲁姆坦言,每个周末,他的两个姐姐都会带着他去公共图书馆去借阅哈特·克兰、史蒂文斯、叶芝、布莱克、雪莱和济慈。


说到济慈和雪莱,两人在读书的时候都曾彻夜读书,舍友带来的饭都忘了吃,还有温克尔曼为了督促自己少睡些时间,特地做了一个只能睡三个小时的床。


瓦雷里呢?在十二岁的时候,奈瓦尔的诗便满足了他所需要的魅力的幻想;二十岁的时候,他坚信思想的力量,却受着存在与否的异样折磨。此外,他已经停止作诗,并几乎不再阅读。他认为,小说和诗歌只是对这些伟大秘密固有的特性所进行的不纯粹的、半无意识的特殊应用,瓦雷里认为自己终有一天会发现这些秘密,只因我对它们的必然存在抱有永不停息的信念。


布罗茨基在流放地读到奥登的时候,他正坐在流放地的一座小木棚屋里;《悼念叶芝》里的一句“时间……崇拜语言”把他砸晕了,半天缓不过来劲,以至他只能抬头透过炮眼大小的方窗窥视那条潮湿、泥泞的脏路,并望见路上有几只迷路的小鸡。诗人觉得大概是他对英语的理解在欺骗他,要不然奥登怎么说时间崇拜语言?于是布罗茨基搬出了身旁巨石般的英俄词典,想从这种折磨他的困惑中解脱出来。他一页页地翻查每一个词和隐喻,他大概没意识到他并不是想寻找否定的答案,尽管他说自己拒绝相信有人在1939年就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他深陷冰镐般的惊涛之中,可周围的世界依然保持原样。


说下奥登,在十五岁的时候,他几乎不知道任何诗歌,除了英文版的《赞美诗》和《旧约·诗篇》等,他只读过少量的故事书。于是,在1922年3月,一个十五岁的夏天的午后,在朋友的建议下,奥登开始尝试写诗了。


这份名单将很长,此处略。


二.我:“是让自己变得迷惘而快乐,还是首先去了解生活”


十二岁的时候,我还没有学会一个英文字母,除了小学课本上的《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我几乎不知道任何诗。那个时候,杜甫和李白距离我还有接近十年的距离,即便到了二十四岁,我才开始认真阅读西方经典小说。


后来,准确地说是2015年刚开春的时候,因为读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我开始阅读莎士比亚。说到这里,我至今清晰地记得莎士比亚对我开口说话的场景(嗯,我喜欢把“作家/诗人对我说话”的时刻称之为我开始读懂他们):


那会还没开学,每天早晨九点前,我准时坐公交到市图书馆排队,然后去二楼自修室读书。我读的第一本莎士比亚是《裘力斯·凯撒》,随后是《哈姆雷特》以及其它三部悲剧,而哈姆雷特给我留的印象太深刻了,自从他从父王的鬼魂那里得知真相后,他的每句话都能引得我发笑。对于哈姆雷特来说,他的话如此苛刻而令人忍俊不禁,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汇集了反讽、幽默和无可奈何,更因为他的话比起《李尔王》里的疯子“汤姆”的话更清晰。


诗歌来的更晚一些,那还是16年的春天,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温斯坦·休·奥登这个名字,地点是临沂大学东门外的小吃街向北的尽头。时间?应该是下午三点半多;天气,阴——我和小师弟刚刚同邢老师喝了酒回来,那天我问他,如果想给老师送些书,选哪些更好;他一本正经地道,奥登全集啊,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计划出他的五本书,你去买来看看。


对我来说,这是奥登这个名字第一次和诗人连在一起的时刻,当小师弟说起奥登全集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涌现了大学城图书馆的样子:那长长而昏暗的走廊,由于还没供应暖气,走在书架之间寒气很重,外国文学占据了不足五个书架,我还能清晰地记得每一排书架有谁的书,因为2014年我在这里读了半年的小说,肯定与许多诗人擦肩而过,我想应该有几本奥登诗集也在此列。


16年的夏天,我买来了奥登的诗集。第一次读他是在回老家的大巴车上,那里有沉睡的打工仔、哄着小孩的母亲,我们一同挤在颠簸摇晃的狭小空间里。我翻开诗集犹如试图推开心底一扇陌生的门,那里很黑暗,门也有些重,我一点点地增加投入的砝码,试图撬开门缝——耳边几首爱尔兰民谣适时地挤了进来,它帮我填充了中英两种语言间的空白,以音乐修补文字和想象力的不逮之处,我努力想弄明白奥登笔下的小说家,作曲家,兰波,A.E.豪斯曼都呈现怎样的面孔,试图接近冰岛之旅途中诗人与拜伦勋爵的跨时空对话,还有悼念叶芝的诗里有无自画像的成分……我承认我没能推开这扇门。后来,奥登为我送来了布罗茨基,一如几十年前在流放地,把奥登送给布罗茨基的下午。


三.伊丽莎白·毕肖普:“我生长,只为再次切开你的心”


再后来就是毕肖普。对我来说,毕肖普带来的影响是致命的。


那个时候,我还没熬过漫长的八个月的煎煎熬。与此同时,我父亲因为癌症晚期去世了,我失去了每一个心动的女孩,学业上则是连续两年考研也都失败了,我迷茫于将来的生活,当下沼泽般泥泞不堪,寸步行不动。


于是,一个毫无准备的晚上,毕肖普从天而降。毕肖普的特殊之处在哪里呢?在她之前,我读诗的时候,都是诗人的句子触及到生理上的眼睛;在她及在她之后,我的发肤和记忆都被诗激发了。那晚上,我读了四个小时的毕肖普,醒来后,醒来后,我理解了《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阿辽沙跪在倒星空下的原因。


那一晚是2016年11月21日。


自此以后,从尼采《道德的谱系》到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剖析》,从乔治·斯坦纳《托或陀》到本雅明《发达资本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从米沃什到毕晓普,从雪莱到史蒂文斯,我几乎在自己的版图里纳入了所有的诗人(最广意义上),并由此把尼采、康德、叔本华、黑格尔等人顺带拐了进来。 如果毕晓普之夜是引爆线,那么这些诗人(你几乎能想到的所有诗人:兰波、波德莱尔、卡瓦菲斯、柏拉图、阿什贝利、狄金森...)就是这条线上无限延伸的周长。


这个状态从2016年11月21日持续到2017年4月23日。


而从2017年4月23日到2018年11月4日整整20个月的时间里,我似乎再一次陷入了16年那八个月的困顿里。这段时间,有几段朋友发来的话值得记下:


“我觉得读诗的最大秘诀就是,词语不传达经验,词语本身就是一种经验,读者要进入词语内部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把词语当做传达思想和感受的工具。至于思想和感受,那是功夫在诗外的东西,关键就在于多读书,多用心体会周遭的世界。”


“那就换一种阅读模式,不要让既定的思维范畴架构你的阅读,而是让每首诗歌击毁你的思维范畴,让诗歌重新带你回到经验的混沌和宽敞”


“每个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有被你日常的思维和情感模式经验到的一面,也有纯粹虚拟的,等待被你的想象力激活的一面。”


“当代的哲学都会强调艺术的本源地位,因为艺术是原始的事件,制造出全新的混沌和无序,那在存在论意义上还无法被命名的东西,还哲学和科学都是派生和建基于艺术打开的新世界中的,试图摸索和思虑艺术开天辟地后留下的踪迹。所以读诗歌的时候,尽量不要让自己的前见干扰到和框架住自己的感受,尽可能让自己虚怀若谷地浸润在文字那纯粹的物的神秘之中。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不区分了两种判断力吗,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前者就是把自己的理论预设和范畴框架主动运用和联系到文本之上。后者就是对具体文本具体对待,每一个文本都值得单独为它总结抽象出一套理论。审美就是反思判断力的体现。”


四.尼采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心不会死”


2018年11月4日的晚上,我的本意是写一段话,开头写了有两百字之后,缪斯就降临了,我一口气写了5000字,以下是写完5000字后的感受:


【我很确定很确定这个夜晚是超越了毕晓普的夜晚,这是——


新的开始。


如蒙召唤,你痛哭不能,拥抱不能,幸福不能,只能被两股温柔又暴力的绳子撕扯,你知道自己有能力倾向于任何一方,但你明白你就应该呆在两股力之中。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打算分享这不及千分之一的感受时,选择了里尔克的这首诗,我的开头本应该是这一句:


“领先于一切离别,仿佛它们


在你身后,恰如离去的冬天


……


在此,在熵之国度的


消逝者中,


做一只鸣响的杯子,在鸣响时破碎。


去存在——……”


(GOD!我还要重读一下杜伊诺哀歌——第二首和第三首)


我应该感谢一切,感谢经历,感受,体验到一切,感谢每个夜晚和每个清晨,感谢睡眠和时间,感谢酒精和咖啡,感谢……我应该把这份长得有一本书的名单写出来,但我不能,正如我还不能有足够的资格坐在立法者的席位上,尽管我隐约知道,那里会有我的席位虚席以待吧。


所以,我仅仅感谢一个代表,一位哲学家,一位古典语言学教授,一个曾经因为一匹马而为人类发疯的男人,一个伟大的(伟大于他而言当之无愧)诗人——


尼采


他的全名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即:Friced rich Wilhelm Nietzsche 


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今晚收获的一些,为了这个生命的诞生,我将必须重读的书是——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就在几分钟前,我在书店里新买了一本《查》,因为家里的那本已经被我画了太多的地方。


我将重新打开它。


所以为了暂停这不会结束的对白,我仅仅放上《查》里的一段话,这段话也是两年前——从淄博坐车回来的大巴车上刚刚经过临西八路和双岭路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完《查》被深深触动的地方,它并不能完整无缺地说尽一切,但也是我目前可以找到的最好的了,它也应该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醉歌》轮唱词:


人啊!你要注意听!


深深的半夜在说什么?


“我睡过,睡过——


我从深深的梦中觉醒;——


世界很深,


比白昼想象得更深。


世界的痛苦很深——,


快乐——比心中的忧伤更深;


痛苦说:消逝吧!


可是一切快乐都要求永恒——,


——要求深深、深深的永恒!”


“全体朋友们,你们是怎么想的?碰上今天这一天——我第一次对我活了一辈子感到满足了。”


“这就是——人生?我要对死亡说,好吧,再来一次!”】


五.拒绝引用的总结


阅读是什么?


阅读不是我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如果我们将之称为避难所,那我们真是高估了我们的苦难,也高估了阅读的能力范围。


阅读是什么?


过去一年,我常和朋友说的一段话是:


“总体来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在出发的时候,我们告诫自己要保持耐心,没有什么会一蹴而就,也不可奢望一劳永逸。可是,一旦我们从旁观者的身份进入棋局,我们的身份就变了。


我们会丧失耐心,我们会充满困顿与怀疑,而结局往往是——我们最终没有得到我们开始想要得到的东西。因此——在出发之前,我们对这样东西的理解是不完整的,我们走过的路塑造了这个东西的形状,也影响着我们对它的看法。


因此,当克尔凯郭尔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人得不到他想得到的东西,另一个是人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的时候,他想表达的不仅仅是人不会满足即欲望是人活着的永动机;他还想说的是,我们总是缺乏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在我们走到那个黑暗中的终点之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将处于永恒的生成状态之中。


那,我们最终得到的是什么?


伊格尔顿讨论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讨论过幸福和爱情,康德为理性重新划定了适用范围,里尔克和梵高都用自己的一生定义了诗歌和绘画,美国大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在生活或者说至少在财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写出《彩画集》和《醉舟》的兰波最终差点客死他乡,爱尔兰诗人叶芝并不像我们在《当你老了》一样对爱人保持着唯一的忠诚而是直到晚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情欲,尼采宣判了上帝和形而上学的死刑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热情直到晚年发疯……


这些对我们来说重要吗?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诗人的一生,还是诗人的作品?没有阅读,我们能否完整地过完我们的一生……


我无意于回答上面的问题,这里,我仅仅总结一下几点:


1.条条大路通罗马


2.建成罗马非一日之功


3.伊萨卡,那个督促我们启程千万梦幻之地的名字,当我们抵达时,我们发现伊萨卡简直是一个谎言,但我们应该感谢它


4.我们通过自身往前走,一路遇到强盗、鬼魂、巨人、老人、年轻人、媳妇、寡妇、慈爱兄弟,但永远都会遇到的是我们自己(这句是引用,来自乔伊斯)


5.失败的时候应该记住的不仅是失败的感受,还有它变形的方式


6.想一想奥维德如何描述玻耳修斯与美杜莎的


7.人不是骆驼压死的,压死人的也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人从开始就不知道压在他后背上的是什么。他只是谨遵圣命,面朝黄土,于是他看到的只是影子


8.人渴望的不是静止,而是重复,然而王勃说过,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9.比起逃避,不直面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学会离题,在适当的条件下,时间这剂量药不是为遗忘,而是为清晰


10.认真读点哲学胜过和别人争辩,对,读哲学不可不学逻辑


11.来,让我们把一个名字念上三遍:康德,康德,康德


12.对仪式的履行给人以新的的他自己的力量——他的意志力和他的活力。换句话说,人靠巫术(现在是信仰)所赢得的乃是他的一切努力的最高度凝聚,而在其他的普通场合这些努力是分散的或松弛的(这句也是引用,来自卡西儿)


六.诗人的晚年:“别再害怕太阳的炎热”


在《洪堡的礼物》里,索尔·贝娄总结了三类面对死亡的问题:


假设在轰轰烈烈的活力和无以名状的光荣之后,遗忘就是我们期待的一切,是一片死亡的大空白,那么,还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呢?


其一:训练自已逐渐进入遗忘状态,以便当你死去的时候不致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


其二:是增加人生的痛苦,这样死亡便会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解脱(在这一方面,其他人都会充分地协作的);


其三:这一种就很少有人选择了。这就是让你身上的最神秘的元素揭示出它们最神秘的信息。如果等待我们的除了乌有和遗忘以外什么也没有,那么,盛行的信仰就不会把我们引入歧途,如此而已。


你会选择哪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