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解放前,福建福州渔民珍贵生活老照片,福州历史悠久,早在 新石器时代 晚期昙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黄土仑类型,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或从事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纺织、制陶等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装饰艺术。战国秦汉,福州闽族先民与 越王勾践 后裔融合形成 闽越族 地方政权。 他们以舟为屋,生活在江海之上,因船形似蛋,因此被称为蛋族。 一户人家,正在船上做饭。 福州码头,远处闽江上停靠着大轮船,岸边处的水上人家,舟舟相连。 渔民准备出海打渔 这里是柑橘的产地,江畔小路上,有两人正从林中走来,他们挑着粪筐,应该是捡拾牛粪。 山上有一巨石,风雨中声如鼓鸣,因而得名鼓山。 当时福州百姓的公共墓地。 以竹筏的方式运输到目的地,撑排掌筏之人都是能干的妇女,见证了闽人女子的勤劳。 鼓山上的涌泉寺,始建于唐,原名华严寺,后明朝时期复建改名为涌泉寺,寺庙位于山中,树木葱郁,实为禅修佳处。 闽江上的万寿桥(今名解放大桥),宋朝郡守王祖道始建浮桥,元时(1303年)万寿寺头陀王法助开建石桥,距今700余年。长桥如龙,横跨闽江,江面开阔,岸边蛋族人家聚集。 提着木桶走在村间石板路上的妇女。 江中小岛,各式建筑交错,有祭祀水神的祠庙,和普通的人家。水面中停泊着舟船,空处晒了一些衣物,临水的廊房旁还有人在做菜。 两山之间的福建民居,相连成街。 福州郊外前岭山公共墓地。 挑担的百姓来来往往,福州人民勤劳。 闽江上,正在将竹竿插入江中 在菜地里种菜浇水的妇女 位于屏山上的镇海楼,明朝洪武4年(1371年)始建,到1970被拆,六百年间九建九毁,画面中的镇海楼是光绪18年(1892年)重建,后于1933年毁于火灾。 当时仓山上的外国领事馆。 福州码头当时的渔船。 西湖公园的门楼。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典园林 鼓山上的寺观,应是涌泉寺 明朝为防范倭寇进犯,在江海沿岸修建了烽火瞭望台,发现倭寇行踪,便点燃烽火示警。 洪山桥,明朝时期始建,后清朝移址改建 岸边的芭蕉林,一位妇女挑担从路中走来。 岸边人家,炊烟袅袅升起。 福州西湖上的古亭台,三面临水,石头累就的基台,传统的飞檐高挑而出,古朴之极。西湖是由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的晋安郡守严高凿建,后为五代时期闽国的御花园。1828年林则徐丁忧返乡期间,在湖岸砌石,疏浚了西湖。 上的九仙观,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在此修炼成仙,五代曾为闽国玉皇宫,元朝改名为九仙观,康熙年间重修,1922年焚毁后重修。 鼓山的山门,上书“佛圣门庭”四个大字。 两位轿夫抬着竹椅轿,一位客人悠哉悠哉坐在上面,走在前方的轿夫竟然是位妇女。看来是夫妻同抬。 而福州的女子很是能干,这些绸缎行外面的妇女,手持木棍,等着帮人挑物赚钱谋生。 一艘运输船,载满了重物,船头一根粗大无比的巨橹,正被船夫轻松操控。 闽江的水乡风情,岸边民居,临水而建,江上舟船风帆高悬,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闽江上的渡船,运人运货,煞是繁忙。 一叶扁舟,一生水上,渔民们养的鸡鸭 一位妇女挑着担子,大约是进城卖菜。 福州万寿桥景 马尾附近的江面,船头一位老妇人正奋力摇桨,船后一位年轻女子一同摇橹。 有卖杂货的,如同水上民居,也记录当时福州渔民们非常勤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