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句式倒装句,你掌握了吗?

 昵称RPKvyRhg 2019-01-31
3aaa4ce0881f42b3be2897d9b4e5cc35.jpeg

噢,你问什么叫主谓倒装啊,“厉害了我的哥”也是个主谓倒装。

嗯,我知道你还是不知道,嗯,不是,我不是欠打,我就是说,啊,这个,不知道什么叫主谓倒装是因为不了解句子成分,就像你诗歌鉴赏做不好是因为你散文阅读题没学好。

所以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句子成分的问题,高中阶段文言文当中会涉及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不在我们的考察范围内,这里不做赘述。

主谓宾定状,我们先说谓语,谓语是一个句子的核心,是动作,它一般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主语和宾语都是名词或者名词性的成分。在“我爱语文”这句话中,“爱”是动词,作为句子的谓语;“我”,名词,是这句话的主语,是“爱”这个动作的发出者;“语文”,名词,是这句话的宾语,是“爱”这个动作的承受者,“语文”是被“我”“爱”的。

那么在句子中,如何体现状语和定语呢?还用“我爱语文”这句话做例子,我们给它加点调味料:“我深深地爱语文”,“深深地”是对“爱”这个动作的修饰和限定,我们不去管它的词性,爱谁谁,我们只要知道,它修饰和解释了句子中的动词,那它就是状语。至于定语,它一般是形容词,用来修饰主语和宾语,例如“好看的我深深地爱难学的语文”这句话中,“好看”和“难学”分别是对“我”和“语文”的描述,作为定语。

到这里,句子的主要成分分别是什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倒装又是怎们回事呢?

句子本来应该按照主谓宾的顺序排列,如果其中有定语和状语,就按照这个顺序:(定)主(状)谓(定)宾,如果你在文言文当中见到一个句子,它不按照这个顺序排列,那就是发生了倒装。状语放到谓语后面,就叫状语后置;定语放到宾语后面,就叫定语后置;宾语放到谓语前面,就叫宾语前置。这三种倒装句就是咱们高中阶段重点考察的类型了。

今天咱们先来聊一聊状语后置句:

举个例子,初中学的《曹刿论战》中有一句“战于长勺”,其中的“战”是动词,句子所表达的动作,作谓语;“长勺”是个名词,按理说它应该作为宾语,但是历史赋予了它新的使命。咱们来看这句话什么意思,“战于长勺”,在长勺这个地方战斗。别人问曹刿:“你干嘛去了?”曹刿只能说:“打仗去了。”“去哪打仗啊?”“在长勺。”我们会发现:“在长勺”是对“战”的修饰和限定。诶?对谓语进行修饰和限定的应该是状语啊,因此,“于长勺(在长勺)”在这里是句子的状语。在文言文中,我们把这种用法叫做介宾短语作状语(“于”是介词嘛)。而现在,作为的状语的“于长勺”放在了作为谓语的“战”的后面,状语放在了谓语的后面,这叫——状语后置。

已经明确了句子是状语后置,该怎么进行处理呢?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总不能按照这种语序吧?我们需要给它还原一下,既然它把状语后置了,咱就给它拿回去呗。把介宾短语放回谓语之前,变成“于长勺战”,就可以翻译成“在长勺战斗”了。我们再遇到这样的句子就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了——看句子成分的相对位置,确定倒装类型,把介宾短语放到谓语之前,还原语序。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吾不复见周公!

小人哉,樊须也!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例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④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这等。再如:

①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奚以”即“以奚”) 《逍遥游》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3.固定的宾语前置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惟命是听 (成语)

③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之谓也(说的就是……呀);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三)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将定语移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或 中心词+之+定语+者,标志词:者

①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楚国有个要过长江的人。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敲起来)铿然有声的石头,(石钟山)所在的地方遍地都是。

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歌的节拍应和。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魏忠贤的祸乱,能不改变志节的缙绅,这么大的天下,能有几人?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标志词:之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埃土,向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呀。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四)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