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深老师:为什么我很少给自家孩子物质奖励?(考后必读)

 hyhhyyu 2019-02-01


前段时间,有位家长很“幽默”地问小海,年底了,钱紧,但孩子期末考得还不错,想给他些物质奖励,不知道给什么比较好呢?


恰好小海前段时间刚刚写了一篇关于考后奖励的文章,各位家长不妨看看,因为不当的奖励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不利于ta的长期学习。


是什么给你“六亲不认”的勇气的?

期末考试


前几天,姐姐转给我的一则新闻令人忍俊不禁。


贵阳的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耀天在拿到成绩单后,因为成绩优异拿到了奖状,回家的路上,走出了一个被众多网友戏称为“六亲不认”的步伐,不仅逗乐了街坊邻居,更是让网友都乐了。


能够让这个小男孩这么“霸道”的,不仅仅是一个好成绩、一张表彰自己的奖状,更有自己期待已久的父母对自己承诺的奖励。



耀天的母亲说,他期中考试只考了77分,家里和他说,只要他期末考试好好考,能拿90分以上,就给他买个单车。


拿到成绩单的小男孩,感觉妈妈承诺的自行车要到手了,喜不自胜,大摇大摆地上演了一出凯旋的大戏。耀天的妈妈笑说,孩子大概是太骄傲了。


姐姐笑着说,你说,爸妈许诺一辆自行车就能一下从77分上到90多分,我家那小子,我从小给他承诺了那么多奖励,怎么还要我操那么多心,关键成绩还没起色?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从外甥小时候起,姐姐和姐夫就特别喜欢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外甥,一开始的确有点作用,但进了初中后,外甥就像一条“咸鱼”,怎么刺激都没有用。


为什么会这样?物质奖励对孩子到底有效还是无效呢?


有条件的奖励

有可能正在扰乱孩子的认知


听了我这个困惑,一位老师朋友给我讲了这一则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老人实在难以忍受其闹声,于是他提出来要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是为了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地接过钱。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的嬉闹,老人再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给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孩子们向老人发誓,他们以后再也不回来为他玩了。


朋友说,家长过多给予孩子物质奖励的做法无非是想解决孩子学习动机的问题。而他们给到的奖励,就如这位老者给到孩子们的钱,让孩子的玩耍动机从单纯的享受快乐转为想要获得奖励。


学习也是如此,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过于聚焦物质奖励,也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而学,从而忽略了学习真正的乐趣。


那些如外甥一样,认为学习是外部强加给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自然也不会成为爱学习、主动学习的人。


“要知道,孩子远没有如大人般清晰的学习目的,这种有条件的奖励,会让孩子产生混乱的概念,以为物质便是学习的目的。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欲求也会增长,而家长总有一天不能满足孩子的欲望。当我们不能满足孩子欲望的时候,孩子的学习兴趣便会大打折扣。”


不过也有研究者持有不同看法,哈佛大学弗赖尔教授曾经做过验证,得到物质奖励的孩子并没有失去所谓的“努力学习的快乐”。不过还是建议家长慎重运用物质奖励,效果也可能因人而异。


“研究表明,在孩子小的时候,奖励的不是金钱,而是一些能够激发他们干劲的小东西,效果会更好。而对于初中生、高中生来讲,物质奖励会更为有效。”朋友看来,姐姐的奖励有些“前置”了,如果在他小时候激发起的是他学习的斗志和意愿,恐怕结果会有所不同。


中学阶段奖励孩子的3大原则


对于中学生来讲,适当的物质奖励并没有问题,但如何奖励却大有讲究。


朋友说,他建议家长在奖励孩子时应该遵循这几条原则:


01 大目标>小目标


朋友说,他身为中学老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其实较少使用到物质激励这种方式,因为他希望明确告诉孩子的一点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握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最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他说,自己不希望在学习这件事上,孩子会从我要这样做,这样做是应该的,转变为这件事是别人让我做的。


他将其称之为学习的大目标。而一个个奖励被他称之为小目标。


“大目标、小目标的树立,不应该是由家长树立的,而是要孩子自己在意识里给自己树立的。孩子可以想要获得短期的物质奖励,但不能将物质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最终目标。家长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孩子明晰:学习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是在为学得更好而奋斗。


02 输入>输出


朋友说,自己不会在考试前承诺什么物质奖励,而是将奖励出其不意地藏在孩子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这是我们常说的“考出好成绩就奖励你”和“认真读一本书”就奖励你,哪一种更能提高孩子的成绩的问题。


比起前者,后者更有效。这是因为前者是输出型奖励,即针对结果的奖励,后者是输入型奖励,针对过程的奖励。前者告诉孩子你要做到什么,后者则在告诉孩子,你要怎样做。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弗赖尔在美国的芝加哥、达拉斯、休斯敦、纽约、华盛顿这5 个城市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更好、更有效地提升学力的是对“输入”进行奖励。


一方面,对“输入”进行奖励时,孩子们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即应该好好读书、完成作业。另一方面,对“输出”进行奖励时,大人却没有明确告诉孩子们具体方法是什么、究竟应该如何做。


这里我们得到了非常重要的教训:不应该依据考试成绩等输出型指标给予奖励,而应该依据读书、完成作业等输入型指标给予奖励。


03 淡化奖励的频率,强化奖励的原因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的物质奖励实验中,斯金纳制作了一个箱子,然后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了进去。小白鼠在箱子内乱跑乱爬时,按压到了操作杆,这时一颗食物丸子被送进了箱子。几次按压之后,小白鼠便学会了主动按压操作杆获得食物。


就是这个小装置


但这种频繁“按压-获得食物”的奖励机制是短期的,后来小白鼠只在饥饿时才按压操作杆。当这种情况发生后,斯金纳改变了投放机制。


按压操作杆后给予的奖励变成了随机的,小白鼠有时按压之后完全没有食物,有时一按就两份或更多份……小白鼠高兴得疯掉,一直兴奋地按压按压……根本停不下来。


这奖励机制也被称为“变换奖励原则”


应用在奖励孩子这件事上,其要义在于父母不要对每件事每次都予以奖励。


比如,在激励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要和孩子讲,“你写完作业,我会给你10块钱。”而是要从一开始就明确做作业是每个学生的本职工作,而不要有交换条件。


在执行过程中,家长可以视情况而定,给孩子一些不经意的奖励。并且在基于这些奖励的同时,要给出自己的理由,并且这个理由一定要具体。


不要和孩子说,你写完作业了,所以我给你10块钱,而是要告诉孩子,这次作业你没有犯平时马虎的习惯,而且字写得横平竖直,很好看,所以要奖励你。


总结一下,就是不要给孩子特定奖励的心理预期,奖励可时有时无,并且要告诉孩子奖励的具体原因,原因要具体到希望孩子养成的学习习惯上。


聪明的家长要看清

不让孩子更爱学习的奖励不是好奖励


不是只有物质上的奖励才能让孩子提起兴趣,物质奖励也是为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服务的,而这些,不是一部手机、一个红包、一件衣服就能解决的。


聪明的父母都把学习兴趣培养看作是一项日常任务。


我建议用见缝插针的“廉价”表扬,帮孩子建构成就感。


比起物质奖励,表扬看起来就要廉价得多。事实上,只要运用得当,表扬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常用,并且经久不衰。


比如,我女儿刚学算数那会,我们去菜市场买菜,她自己算出了要交的钱,那是她第一次在生活中活用数学啊,我特别开心,忙夸她,“你都能算账了。下次爸爸不用来,你都可以帮爸爸把菜买回来了。爸爸好高兴。”她听了之后很高兴,因为她内心那种被肯定、被信任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这让她很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不要以为中学的孩子已经过了这个阶段,其实他们的内心同样渴望来自他人的认可。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这种渴望会更加强烈,所以各位父母不妨在生活中多对自己的孩子表示一些认可,这是性价比最划算的奖励。


要注意的是,表扬的时候,家长不要用“聪明”“优秀”“棒”等笼统的词汇,而是要告诉孩子哪里执行得好,这样孩子能够内化为自己前进的方向。


比起“昂贵”“奢侈”的物质奖励,恰当适度的表扬鼓励,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激励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