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疾病谱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慢性病造成的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85%以上,其中心脑血管病造成的死亡占到了慢性病的50%以上。慢性病之所以越来越多,并成为国人的主要死因,与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行为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告诉大家:若能早期干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约80%的心脏病、中风、2型糖尿病和40%的肿瘤可以预防;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可以减少70%的过早死亡,而单纯的高超医疗技术只能减少10%的过早死亡。 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生活行为方式对健康来说有多么重要!事实上,在健康问题上,不能完全依赖高精尖的医疗设备,而应提升健康理念,调整和消除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然而最令人担忧的现状是:大家对自身存在的行为危险因素缺乏足够的行动。 其实,现在对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宣传得并不少,如大家熟悉的吸烟、饮酒、缺少运动、饮食不规律、高脂肪饮食、熬夜等等。但是,知道不良习惯,并不意味着就能加以改正。有些人说起健康养生的理论来滔滔不绝,看上去似乎什么都懂,而到了“动真格”时,反倒成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人们常说,无知很可怕,但“知而不行”甚至比无知更可怕。在养生保健方面,要“知之而行,身心合一”;若能把思想的力量变为行动的力量,那才是健康的希望。近年来,我们提出“行为决定健康”的科学理念。已被社会越来越广泛的接受,什么是行为决定健康,说到底,就是重视‘自律’与健康的关系,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与行动上‘自律’,才能拥有更健康的人生!但也发现,最简单的生活行为方式或习惯,往往是最难改变和最难调整的。无论是养心,还是衣食住行中各种行为对健康养生的价值,看似平实简单,实则蕴含大道,而养生之道,亦不外乎顺应自然,但若要运化成个人的生活习惯,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事实上,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行为健康,并持之以恒,是需要恒心和毅力的。 健康之道既不复杂,也不难做到,难的是知行合一。纵观全世界,健康长寿老人的养生特点虽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点是生活规律、心宽寡欲、勤劳善良。他们中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那么多健康的大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无一不采取了良好的生活方式。这些事实充分说明,行动、实践是决定健康的首要因素。需要说明的是,行动很多时候取决于内在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理性对待健康,要懂得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无形资产,健康的体魄是无可替代的珍贵资源。拥有健康时,难以觉察到它的价值;而一旦失去健康,再意识其重要,则为时晚矣。要知道,生命有时也很脆弱!患上天天吃药甚或更重的慢病,生命质量可想而知,更没有什么幸福可言!所以,只有认识到健康的宝贵价值,才会促进健康的行动。 把握健康,只能靠自己,因为自己才是健康的主人。知之而行,知行合一,是养生保健的关键。能知不能行,不是大智慧。因此,要行动起来,把健康落到实处,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切实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拥有健康。(摘编自杨志寅.大众医学,20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