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汗证主要包括自汗和盗汗两种。自汗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盗汗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汗证以虚证多见,历来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实证包括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因此,在治疗上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应用于临床,疗效并不理想。笔者通过学习扶阳理论与临床辨证相结合,应用扶阳法治疗汗证,疗效颇佳。 1 病案举例 案1 王某,女,64岁。因自汗不止,动则加重伴身倦乏力二月入院。患者因服用治疗类风湿类药物出现自汗不止,活动、情绪激动后加重,汗出后,畏寒,逐渐感身倦肢软,甚至站立不稳,饮食睡眠欠佳,舌胖大淡紫苔薄白,脉沉弦,右关弦大,证属阳气亏虚,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肝郁气滞。治以四逆汤合柴胡疏肝散,温阳固表,疏肝理气(制附子30g,干姜12g,炙甘草12g,柴胡10g,炒白芍10g,枳壳10g,香附10g,川芎10g)其中制附子先煎1小时,三付后汗出明显缓解,继服原方半月,诸症缓解,饮食睡眠佳,脾气亦转佳。 按:此例患者年过六旬,元阳已亏,加之大量服用治疗类风湿类药,更加损伤自身阳气,阳气不足,不能固护肌表,营阴外泄。“阳气者,烦劳则张”故活动后汗出加重,阳虚温煦失司则畏寒。汗出伤阳,所以阳气更虚,症状逐渐加重。故予四逆汤回阳救急,阳气回复,卫表得固,营卫调和,汗出自止,诸症皆除。 案2 李某,女,54岁。因烘热汗出,头晕目胀1年入院,患者1年前绝经后出现心烦易怒,头晕目胀,烘热汗出,汗出后头痛,夜间尤甚,汗出湿衣被,渐身倦乏力,夜不能寐,口干苦不喜饮,舌红绛少苔,脉沉弦,经中药针灸治疗1年,诸症无明显好转并全身出现红色斑疹,搔痒,时起时伏,经辨证属阴阳失调,虚阳浮越于外,治以潜阳丹合桂枝汤,温阳摄纳,调和营卫(制附子10g,龟板10g,砂仁10g,炙甘草10g,桂枝10g,炒白芍10g),半月后诸症缓解,饮食睡眠佳,斑疹亦消失。 按:烘热汗出,心烦易怒,悲伤善哭是妇女更年期常见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此期天癸己竭,阴阳失调,阴阳俱亏,通过临床观察,大多以阳虚为主。元阳亏虚,不能镇纳阴气,阴气上僭,虚阳浮越于外,故烘热汗出。“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沉潜为顺,上浮为逆。”故用温阳摄纳的方法治疗,阴气下降,阳气正常潜藏,阴平阳秘,津液就不异常外泄,诸症随之亦除。这也为更年期综合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2 临床体会 “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于肌表而成汗。阳气能够温煦机体,抗御外邪,助气化维系,汗液的正常排泄,跟机体阳气有很大关系,一旦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正常蒸化津液,导致汗出异常。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立命之根,真阳虚衰,不能统摄肾阴,阴火沸腾,虚阳外越则汗出不止。 纵观现代人生活方式,导致更多伤阳因素,天寒不知加衣,空调的普及,寒邪极易犯于肌表,过食嗜食生冷,增加了损伤脾胃因素,最终阳伤。抗生素、激素及苦寒药的滥用及过度劳倦,睡眠不足均极度损伤阳气。 所以临床上由于阳虚导致的疾病很多见,汗出亦不例外。治疗上用扶阳摄纳,调和营卫方法治疗,阳气充足,镇纳群阴,阴气正常下降,阳气正常潜藏,阴平阳秘,营卫调和,这样汗液就可以正常排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