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勾勒尧舜时代|真知堂说上古史转载

 红豆居士 2019-02-02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彩陶残片

真知堂说上古史:

本文为转载,有删节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研究最新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进入'古国时代'。

中原地区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城邑,被列入研究重点,

山西陶寺遗址的天文观测台

它们是:

1.可能与黄帝有关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2.与传说中尧时代时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3.可能是禹都阳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

4.可能是夏启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

5.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6.夏代中晚期郑州大师姑遗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勾勒尧舜时代|真知堂说上古史转载

河南王城岗遗址的壕沟

古国时代的特点是:

一是农作物多样化,原来认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现在发现稻米占相当比重,小麦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二是耕作技术的改进,为适应水稻、小麦等多种作物的种植,有了水田、旱田,耕作技术随之发生变化。二里头遗址等都找到了小麦,甚至还找到了除猪、狗之外饲养羊的证据 。

三是铜器冶铸技术的发展。到了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代中晚期,已经能够制造鼎等青铜容器了。

四是等级制强化和制度化。比如在陶寺遗址中的1000多座墓葬中,大墓约占1/10,每座墓葬能出土百余件随葬品,而小墓则占大多数, 其出土的随葬品寥寥无几。

五是大型城邑的出现。陶寺遗址发现了建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大型城址,它非常宏大,有280万平方米,南北1800米,东西1500米。修建这样规模的城址需要大量人力,可见当时组织人力从事工程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并且出现了反映王权的宫殿、宗庙。

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出土的陶器

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城址。考古发现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该处首先建成一座长约1000米、宽约580米,面积为58万平方米的城。到了公元前2100年前后,扩建成长1800米、宽1500米,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大型墓的附近发现了一个平面呈大半圆形的特殊遗迹。复原研究显示,从该半圆的圆心外侧的半圆形夯土墙的有意留出的几道缝隙中向东望去,恰好是春分、 秋分 、夏至、冬至时太阳从遗址以东的帽儿山升起的位置。发掘者和天文学家都认为,这个遗迹很有可能是与观测太阳的位置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的活动有关的观测天象和举行祭祀的场所,容易让人联想起《 尚书·尧典 》中关于尧' 观象授时 '的记载。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原密县)刘砦乡新砦村,东北距郑州市32.3公里,该遗址以富含从龙山文化向 二里头文化 过渡时期的'新砦期'遗存而著名。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三孔余刀

八方王城岗遗址展开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原来发现的小城以西,发现一座带护城壕的龙山文化 晚期大型城址。这座大城北城墙残长约350米,残高0.5米~1.2米,复原长600米;西城墙复原长度为580米;东城墙和南城墙的长度复原后分别为580米和600米。大城的北城壕保存较好,长约620米,宽约10米,深约3米;西城壕仅保存西北角,残长约135米,宽约10米,残深1.5米~2米,复原长600米;大城的东、南两侧利用了自然河道作为城壕。复原后的大城总面积可达34.8万平方米,是目前为止在河南发现的龙山文化晚期规模最大的城址。

考古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先后有两座小城和一座大城存在并可能被同时使用过。联系到历史上夏的鲧、禹、启的传说多集中在这一带,遗址附近曾出土战国时期的'阳城' 陶文 ,可知该地区战国时期称为'阳城'。小址开始被使用的时期为 河南龙山文化 第二期的年代略早于公元前2000年,我们认为,它有可能是禹的父亲鲧'作城'有关,而兴建年代略晚于小城的大城有可能与' 禹都阳城 '有关。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勾勒尧舜时代|真知堂说上古史转载

郑州大师姑遗址(二里头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