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有两只股票,你会卖哪只?
假如你投资了两只股票,一只盈利,一只亏损。现在,由于你急需用钱,必须卖出一只股票变现,你会选择卖出哪只股票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卖出盈利的那只股票。我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根据的。
1998年,行为金融学家泰伦斯·欧迪恩曾对美国一家大型券商的10000个投资者的账户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他发现大多数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保留亏损的股票。
这就是“售盈持亏”的现象,行为经济学家迈尔·斯塔特曼和赫什·舍夫林将人们的这种“售盈持亏”的心态称为“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即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于卖出赚钱的股票而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换句话来说,当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偏向于回避风险;而处于亏损状态时,则是风险的偏好者。 然而,事实上用处置效应的心态去做决策,可能会忽视其他决定性的因素,进而导致决策的结果很不如意。
我们回到上面提到的泰伦斯·欧迪恩研究的例子,他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了这样的结果。
可见,“售盈持亏”的操作可能会让投资者吃大亏。
只因这个参考点,吃了大亏
其实,投资者“售盈持亏”的做法,主要是受决策的参考点所影响的。
参考点,也就是参考的对象。同一个事物,拿不同的参考点来做比较,人的心态也会变得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公司突然要给员工加薪,然后你的工资涨了1000元,你是不是很高兴呢?可是,当你得知你身边的一个同事,工龄和平时的业绩状况跟你差不多,他却涨了2000元。那此时,你可能就很不高兴了,凭什么他比我多了一千块呢!
以你原来的工资作为参考点,涨了一千元,你当然很开心。而当参考点转换成同事的工资时,你比他少了一千块,难免就会觉得自己吃亏,感到不公。
因为参考点的不同,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
我们再来做个假设,假设你要去超市买牛奶,平时你都是买小盒装。然后你看到超市正在打折,小盒装的原本卖22.9元,现在降价为20.8元;大盒装的原来价格为38.8元,现在折扣价为28.8元。那么,你会购买小盒还是大盒的牛奶呢?
在现实生活中,想必大部分人更倾向于购买大盒装的。因为以原价为参考点,很明显是大盒装牛奶的降价幅度更大,更便宜了,所以买大盒的更划算。
但是,如果只看打折的幅度,而不考虑牛奶的保质期、家里人喝牛奶的量等因素。那很可能,我们买回去的牛奶,还没喝完就过期了或者不新鲜了,结果反而浪费掉了。
同样的,“售盈持亏”的处置效应现象,其原理也是一样的。 投资者是以最初投入的资金作为参考点。如果非要售出的话,就更想卖掉盈利的股票,落袋为安;亏损的股票,则更愿意持有,等它回本。
以什么为参考点,很重要
可能有人想问:“售盈持亏”的操作不对,那难道要“售亏持盈”吗?
非也。我并不是说售盈持亏的操作是不正确的,更不是鼓励大家售亏持盈。我想强调的是,抱有这种处置效应的心态去做决策,而不考虑其他的因素,是很容易吃亏的。 实际上,简单粗暴地出售盈利或者亏损的投资产品,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妥的。我们应该克服参考点的影响,或说不应该只是以投入的成本作为参考点,拿赢利和损失的情况来决定出售哪只股票。
我们应该是以当前的市场为参考点,往前看,根据预期做决策。如果你看好该投资产品未来的发展,那就继续持有;反之,可以考虑放弃,更换为其他更看好的产品。 当然了,最好是自己事先做足了功课,对投资市场和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慎重做出决策。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应该立足当前,然后去放眼未来。我觉得,这种决策方法对于我们人生中做出的重大决策,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帮助。
你觉得呢?话说回来,在你以往的投资经历中,是抛售盈利的还是亏损的产品更多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