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土汤 慢性结肠炎 上消化道出血 食管癌术后 医案 黄土汤首见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中,由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心土组成,主治虚寒便血。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中运用该方治疗内科杂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举验案三则介绍如下。 1 慢性结肠炎 宋某某,男,78岁。2009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有慢性结肠炎病史数年,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即大便溏泻。此次大便时溏时泻,反复迁延已3月余,曾先后口服氟哌酸及参苓白术散等药,症状如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思其病程长,脾气虚弱,损及中阳。治以温中健脾止泻。黄土汤加味:灶心土80g,炒白术、茯苓各15g,附子9g,党参20g,莲肉、芡实、肉豆蔻各10g,炙甘草6g。每日1剂。先煎灶心土,以其滤液再煎其他药物。7剂后,大便较以前好转,原方再服5剂后,大便已成形,上方加炒山楂15g,再服十余剂巩固,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罹患久泻,不仅中气受伤,也损及中阳,故取灶心土既温暖脾胃,又能涩肠止泻,《本草便读》谓其:“功专人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辅以余药健脾益气、涩肠止泻而收效。 2 上消化道出血 王某某,男,45岁。1986年5月28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曾经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曾先后用西药止血药(具体欠详)及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味)等治疗,仍间有黑便。刻诊:黑便,食少乏力,怯寒,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不能摄血。治以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灶心土60g,白术、附子、干地黄、阿胶(烊化)各10g,黄芩9g,三七粉(分冲)、炙甘草各6g。每日1剂。先煎灶心土,以其滤液再煎其他药。5剂后,黑便消失,食纳增加,仍觉怯寒、乏力,上方灶心土增至120g,余药量不变,用法同前,续服7剂。半年后,该患者带他人来诊时,诉上次共服12剂后,症状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曾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症状稍减而不除,询其饮食喜温,来诊时又值初夏季节,身仍披薄棉衣,且其久病,由脾及肾,出现脾肾阳虚之象,阳虚不能摄血,出现本病,故以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三七化瘀止血而不留瘀,诸药合用而获佳效。 3 食管癌术后 王某,男,60岁。1994年3月15日初诊。患者1月前因患食管癌行手术治疗,术后又以顺铂、环磷酰胺等药化疗,之后出现呕吐。刻诊:呕吐,食欲减退,消瘦乏力,面色萎黄,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脾阳不足,脾胃升降失司。治以温阳健脾,降逆止呕。黄土汤加味:灶心土60g,炒白术、生姜各20g,附子、半夏、阿胶珠各10g,炮姜、炙甘草各6g。每日1剂。先煎灶心土,用其滤液煎其他药物。3剂后,呕吐明显减轻,畏寒也减,但觉上腹闷胀,上方加白豆蔻10g,续服5剂后呕吐即止,畏寒消失,腹胀亦除,后改理中汤合八珍汤调理而愈。 按:本例患者因手术治疗加化疗,正气损伤,阳虚失温,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所致。故以黄土汤加减,取灶心土性温质重,长于温中和胃,降逆止呕;附子、白术、炮姜温阳健脾;生姜、半夏温胃降逆止呕;阿胶珠补血养血;炙甘草益气温阳、和中缓急。诸药配伍,故获桴鼓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