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篆书日誌

 嘟嘟7284 2019-02-03

  汉字字体自古至今分为篆、隶、楷丶行丶草五体。篆体是这五种字体中最古远的字体。篆体又分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金文(又称钟鼎文)和石鼓文。 金文从甲骨文演化丶流行于秦统一文字以前。存世可见的是商周时期铸造于青铜器上的铭文。石鼓文是镌刻于十只石鼓上的铭文。小篆是秦统一天下后为“书同文”创立的字体。流行时间不長,到汉朝逐渐被隶体替代。

篆字以其婉转流丽丶潇洒均称之美为不少人喜欢。我在刚退体时,见过吳昌硕临写的石鼓文帖,很喜欢,遂临了几天,但终觉得这些字弯弯绕绕很难记住,也不知道笔顺,许多字看了注释也不认识。这样就放下了。时光荏苒,十多年过去,我领略丶体验了行丶楷丶草字体不同的美感,但始终没有沫去篆体的美对视觉的撞击,每每看到品高的篆体作品,总有临写一遍的冲动。这样从去年四月我从新起步学篆书。这次知道学篆应该从小篆开始,因为小篆比大篆离今日近,字体与楷体字体相比虽然差別也很大,一般人没有学过,能认识的字不多,但与大篆相比,还是容易认识。再者流傳的字帖都是纸质墨迹,很清晰。不象大篆帖都是青铜器上拓文,难认辨。小篆体比较统一,大篆不同年代有不同写法。因此我就从学习小篆开始,逐步向前(年代)攀爬。临了小篆,再临石鼓文。去年十月开始练金文(也称钟鼎文)。到今日算是大篆小篆学了遍。编一个美篇,把这段日子记录下来,作为一个小结。

习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天下后,为统一文字创造的字体。但因为笔划太繁,到汉代已逐渐为隶体取代。以后逐渐式微,作为一项艺术没有大的发展。直到清代,有一批书家对小篆创新,形成小篆艺术作品的创作高峰。其中邓石如最有代表性。因此我先临邓石如的小篆千字文。用米格纸,每个字一般临五、六遍,直到能默写。又临了清末民初书法家《赵铁山篆书》。

小篆要求线条粗细适中流畅,结构要均称。对有书写基礎的人来说容易上手,难的是要记住写法,即字形。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篆体有“中含”“渾劲”“婉而通”“萧散超越”等特点,要写出如康说的篆体独特的美感却是要练到一定功夫的。

上图为意临吴昌硕心经

上图小篆《左傳》一段

上图为小篆海纳百川……

临石鼓文

  2018年夏开始临石鼓文。

石鼓文是镌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的文字。这批石鼓是唐初发现的。镌刻其上的文字是一首首四言诗,记述秦皇游猎之事。

石鼓文字体上承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人们视为金文向秦篆过渡的字体,因此学篆体的无不临习石鼓文。十只石鼓上的铭文,按体例估计应刻有六七百字,但经历几千年风雨蒼霜,石面浸蚀剥落严重,傳世最古的北宋拓本,已只有三百二十六字(包括重字)了。

近代以来,人们认为吴昌硕临写的石鼓文最具个人風格,但现在印行出版的吴临石鼓文,只临写了其中少部分的。我临习是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秦石鼓文》为基礎,参考雲南人民出版社的《石鼓文全集》、湖北美术出版社吴昌硕临石鼓文、齐鲁出版社的《王美盛石鼓文诅楚文墨迹》、紫禁城出版社《石鼓文新解》。临习的要求,一是只求字体书写,不求对文字字義和文章内容的了解。二是新华字典里有的字要求记下来,今天已不用的字以葫画瓢描几遍就算。上面为临写的石鼓文一卷。

临习金文

  2018年9月开始临金文(钟鼎文)。

金文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起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O年。现存世有铭文的青铜器3902件,这些铭文可辨识的字有2420个(包括重的),还不能确定的字1352个(1985年容庚《金文编》)。

我临习金文, 先临的当然是称为我国四大国宝的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上的铭文开始。临习大篆比小篆困难是笔划看不清,因为原字是铸造的,又经搨拓。看不清笔划的从网上查《书法字典》书。《书法字典》方便齐全,一般都能查到一个字的多种写法,可以相互比较作取捨。临摹时我的目标仍然定在:一是只学书写,不求文字、文章的義意。二是只记今日有用的字,不记今日没有用的字。有用的要強记,没有用的依葫画瓢。

上面为笫一次临大盂鼎。

临散氏盘铭文。

临大克鼎部分。

临毛公鼎全文。

临小克鼎

临伯梁其須

临段簋

临保卣

临害夫簋簋

临颂鼎

临大克鼎部分

临史墙盘

练大篆。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利节谨度……

大篆体写心灵鸡汤一联:事到盛时须警省,境當逆处要从容。

书是至宝一生用,心是良田万世耕。

大篆体写道德经部分章节

大篆道德经部分章节

大篆道德经部分章节

王维诗句:行到水窮处,坐看云起时。

大篆诸葛亮诫子书

大篆刘禹锡陋室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