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 在14日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一道入围了“科学家篇”的候选名单,进入最伟大的科学奖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在“偶像”栏目个人简介页面上,BBC形容屠呦呦为“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其成就跨越东西”。 BBC评论道:“屠呦呦是一位中国药学家。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在其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启发,公元400年的东晋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在此基础上,屠呦呦发现并提炼出了青蒿素,并自愿以身试药。现如今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那一年,英国《卫报》和《独立报》都曾援引了时任英国卫生大臣亨特说法:督促英国要像中国人那样的努力。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人民日报》曾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 屠呦呦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 屠呦呦在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时说道,她的工作将“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并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为她命名的父亲,未曾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 屠呦呦也没想到自己的研究能获得国际大奖。她说,我1951年上大学,1955年参加工作,后来又接受西医培训,1969年1月参加“523”项目。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把科研任务交给我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所以,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研究。 上世纪60年代,由于虐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性,使得全世界100多个国家、2亿多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剧增高。当时,中美两国都开展了抗疟研究。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我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523项目”任务。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任科技组组长,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她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入手,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从中筛选出200多种供筛选,最后找出了青蒿素。 回顾当时的探索,屠呦呦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我们的工资待遇都挺低的,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要争取快速推进工作。那时候没有名利之心,大家经常汇报各自的进展,齐心合力争取更快出成果。她感叹,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你有原创的东西,国际上就会被另眼相待,能说服人。拉斯克基金会尊重科学、尊重原创发明,这一点我也很感动。 面对媒体,屠呦呦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
|
来自: Jamesrq7i57htb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