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文杰 (江西省博物馆),张杰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 要:玉舞人是中国佩玉史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尤其在汉代已成为当时贵族妇女身份地位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汉代的乐舞文化。海昏侯刘贺墓内出土了一件玉舞人佩,其色泽温润、造型精美,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本文以玉舞人为切入点,通过对地域内相似器物的对比及其时代性对比,揭示它的出土不仅填补了江西玉舞人出土的空白,还是世上少有的战国玉舞人;更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刘贺墓内出土文物等级之高、内涵之深、传世之久远。 关键词:刘贺墓;玉舞人;年代 一、引言中国自原始社会时期,就有着以玉随葬的习俗。到了汉代,由于玉文化的发展,以玉随葬在汉代礼制中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①。据研究,汉代诸侯王及贵族墓中出土的玉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礼玉、装饰玉和实用玉②。其玉舞人便属于装饰玉。 玉舞人佩饰源于战国,作为古代玉器类的一个小众,关于它的研究不下百篇。在这些论著里,主要以舞蹈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张雅宁《古代玉舞人的舞蹈文化研究》④、朱红《汉代玉舞人和舞蹈》⑤等等,都是从玉舞人的造型来探究古代舞蹈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对现代艺术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就是从其年代、造型、出土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如黎国韬等《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考》⑥、刘云辉等《汉杜陵陵区新出土的玉杯和玉舞人》⑦、卢兆荫《南越王墓玉器与满城汉墓玉器比较研究》⑧、田芝梅《徐州出土汉墓玉器的分类》⑨、周长源等《扬州西汉“妾莫书”木椁墓》⑩、郑清森《永城芒砀山出土西汉梁国玉器初探》⑪、周南泉《徐州西汉早期墓出土玉器》⑫等等。 目前除了洛阳金村战国墓和广州西村凤凰岗西汉早期墓⑬出土的战国玉舞人外,绝大部分的玉舞人出土于汉墓,如北京丰台大葆台汉墓⑭、河北保定满城汉墓⑮、河北定县43号汉墓⑯、山东五莲张家仲崮汉墓⑰、山东昌乐东圈汉墓⑱、陕西西安三桥镇汉墓⑲、江苏徐州韩山汉墓⑳、徐州石桥汉墓㉑、江苏铜山小龟山汉墓㉒、扬州妾莫书汉墓㉓、河南淮阳北关汉墓㉔、广州南越王墓㉕等等。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刘贺墓中也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玉舞人,本文试从其造型与其他地方出土的玉舞人进行比较,对该玉舞人的年代进行考证,还敬请专家指正。 二、江西省内出土“玉人”概况就全国范围而言,玉舞人的出土并不少见,尤其是汉代玉舞人。它们一般出土于王侯贵族墓中,如山东张家仲崮汉墓就出土7件玉舞人,徐州韩山西汉墓、铜山小龟山汉墓及广州南越王汉墓各出土玉舞人6件等等㉖,然而就江西而言,刘贺墓中出土的这件玉舞人则是首次发现的“玉舞人”。 下面,我们来看下江西以往出土“玉人”的情况: 1956年江西南昌县一明墓中出土了一对玉人,青玉,质温润,有水沁。圆雕,头圆无发,有阴刻线琢出棱形眼,三角鼻,双手共执一芭蕉叶,蕉叶绕于脑后,肥裤,两脚交叉㉗。这对负蕉叶青玉童子形象,并非舞人。(图一) 图一 1958年江西南城发掘了明代益庄王朱厚烨夫妇合葬墓。在王妃王氏墓内,出土了人形玉1件,孩儿纹玉片2件。其中人形玉为透雕观音白玉牌,拱手蹲坐,轮廓简洁;孩儿纹玉片略呈刀形,上刻小孩儿纹㉘。王妃万氏墓内也出土了阴刻孩儿形玉饰2件,薄片形,单面阴刻一侧卧正面小孩,写意性刻画,制作简糙㉙(图二);另有人形青玉坠饰一件,近圆柱形,背部平整。头面稍圆,一斜阴线分出两手作拱抱于胸前,从头到底有一通天穿以系挂㉚(图三)。显而易见,这几件器物并非玉舞人,只是一般的人形玉佩饰。 图二 图三 1972年江西南城又发掘了明代益端王朱祐槟夫妇的合葬墓,在益王夫人彭氏的棺内出土了两件玉人,造型简单粗犷,青玉。圆头硕脑,头光,缩颈,下颔于胸前。窄袖紧身衣,两手于胸前作持物状。肥裤,两腿交叉,一前一后㉛。很明显,这也只是玉人而非舞人,形象似孩儿状(图四)。 图四 1973年南昌东郊西汉墓中出土了一件剑饰,为一个女舞人形象。造型简单优美,片状镂雕形,舞容呈静止状,一手甩袖于腰前,一手高举拂袖于头顶,具有汉代女舞人的一般特征。简洁的线条刻出了头发、眉目、衣服花纹和佩饰。此舞人身上的佩饰形象是由1件玉环、1件菱形玉饰及1件冲牙组成的。整个舞人中有一孔,自头上通到脚下,可穿绳,为剑的饰品㉜。然而这件汉代舞人却不是玉器,而是一件象牙饰品,从造型上看应属于汉代前期的作品(图五)。 图五 1 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州出土了一件商代玉羽人佩饰,叶腊石类质,呈枣红。羽人造型,作侧身屈臂蹲坐。首如鸟形,圆眼粗眉,长勾鼻作喙状,嘴微微张口,“C”形大耳,顶上扉棱状的高凸冠,顶后部连系三个相套环形成的短链。身亦人亦鸟,体形如人,两臂屈于胸前,拳紧紧握住,拳心朝内,双膝弯曲蹲坐。身体两侧各雕一翼,脊背雕刻层叠的羽纹㉝。这件佩饰为羽人造型,是商代玉器中难得一见的精品,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羽人”,反映了南方地区远古土著民族鸟图腾崇拜的遗俗和变异,在中国玉器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图六)。 图六 除去以上文物,江西目前并没有其它的玉人出土。因此,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这件玉舞人是江西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玉”“舞人”。 三、刘贺墓出土的玉舞人及年代分析从2011年开始历时5年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一万余件 (套)文物,其中包括金器、玉器、青铜器、漆器、铜钱及大量简牍等重要文物。尤其是出土的大量玉器,精美不凡,体现了当时王室贵族的阶级地位和身份等级。有华贵的玉具剑、代表身份的玉印、精巧的龙凤螭纹韘形佩、华丽的花蕾凤鸟纹玉耳杯及大量的玉环玉璧等等。其中出土了一件作为佩饰玉的玉舞人,工艺高超、雕刻隽秀、质地润泽,可谓是美伦美奂。 这件玉舞人(图七)为白玉,高93毫米,最大宽处为30.5毫米,重量为17.5克。有褐色沁,片状镂雕,造型写实。其眼眶斜削,眼球凸出,浮雕直鼻。发型复杂,在两耳侧各有一绺飘扬的卷发,以细密的阴线雕琢头发。着交领宽袖曲裾长裙,衣袖在肘部最宽,腕部收紧,衣袖下部为綯索状,袖口作马蹄形,领口、袖口、曲裾边沿装饰几何纹样,腰带略宽,表面雕有弧线纹,衣褶较多,用斜刀雕琢。一袖甩至头顶,另一袖横置腹部㉞。顶部及底部分别有一穿孔,用来穿系佩戴。这件玉舞人造型飘逸、舞姿秀美,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一件玉佩饰。 图七 玉舞人佩在汉代佩饰玉中是很常见的一类,早在战国时期便有此类佩饰出现,后来在汉代女性墓葬中常出土㉟。这不仅反映了汉代组玉佩已成为汉代贵族妇女装饰玉佩这一特点,也反映出两汉时期乐舞文化的盛行㊱及古代服饰制度的发展。然而,刘贺墓出土的这件玉舞人,从其纹饰看,究竟是汉代作品还是历史遗留的传世之作,值得分析。 先来看战国时期的玉舞人。目前所知最著名的便是出土于洛阳金村战国晚期大墓的双人连体玉舞人及单体玉舞人(图八)(摘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及广州西村凤凰岗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玉舞人 (图九)(摘自 《广州西村凤凰岗西汉墓发掘报告》)。 图八 图九 接下来再看汉代玉舞人。这里选择几个有名的玉舞人,如广州南越王墓 (图一〇)(摘自钱伊平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汉代玉器篇》)、河北献县M36墓(图一一)(实物拍照)、扬州“妾莫书”墓中的玉舞人(图一二)(摘自钱伊平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汉代玉器篇》)。 图一〇 图一一 图一二 通过这两组图像的对比,我们发现,战国时期的玉舞人与汉代玉舞人看上去一脉相承,但仍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头发。战国玉舞人有着很明显的头发,额发齐平,两鬓(或后发)卷曲如蝎子尾㊲,水袖与头顶之间有镂空,卷发基本垂于肩上,呈“S”形,与面颊分离镂空,脑后梳一条长辫系发式㊳;汉代玉舞人头发并不明显,两鬓无卷发,水袖与头顶之间并无镂空。 第二、水袖。两个时期的水袖都呈一上一下的样式,但战国玉舞人上翘的水袖并不再下垂,而是紧贴头顶再向上;汉代玉舞人上翘的水袖则会下垂,其中大部则会垂至肩头甚至更长。 第三、腰部。战国玉舞人腰间所束腰带较宽,上刻水波纹或是相似的弧线;汉代玉舞人的束腰腰带则窄。 第四、服饰。战国玉舞人衣领较宽,衣袖边饰为网格纹、尖钩三角纹饰,宽大的袖口中又有细长内袖,身上有一道斜直的边饰,是战国时流行的曲裾长袍的曲裾边饰㊴;汉代玉舞人衣领稍窄,大部分袖边边饰为螺旋纹,有些袖口是由小到大,有些则无区别,更无斜直的曲裾边饰,有些腰部装饰有组玉佩。 第五、舞姿。战国玉舞人舞姿不明显,下半身基本垂直,裙裾流线弧度不大,呈静止造型状。而汉代玉舞人则多呈“翘首折腰”状,下半身扭动明显,给人感觉轻盈飘逸,动感强烈,且两只水袖方向一致,为汉后期玉舞人特色;另一些则类似战国时期的玉舞人,下半身扭动不明显,且两只水袖方向相反,为汉前期玉舞人特色。 通过对比,我们便会发现刘贺墓中出土的玉舞人应属于战国晚期的器物,它有着明显的两鬓卷发,上翘的水袖紧贴头顶向上,腰间束腰较宽,衣领较宽,且有明显的网格纹,裙边有明显的尖钩三角纹,宽大的袖口中又有细长内袖,身上有一道斜直的曲裾边饰,造型动感不强,但流线刻画的细腻,并不显呆板沉闷。 战国玉舞人在汉代本身就属于古董级文物,能拥有它的人一定为帝王将侯。因此,它出现在刘贺墓中可能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汉代乐舞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二座高峰”㊵。汉代妇女善乐舞,刘贺的奶奶李夫人就为其中翘楚,又深受武帝庞爱,这在《汉书》中也是有记载的。由此,这件器物可能为李夫人所有,然后传世下来的。二是因为汉代贵族崇玉,加上刘贺曾为皇帝,本人也通音律、喜爱歌舞,所以这件玉舞人也可能是他自己所珍藏的。 四、结语综上所述,玉舞人起源于战国,流行于汉代,是汉代乐舞发达的一个重要折射和体现,也是中国玉器史上类型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将汉代乐舞通过物的形式记载下来,还赋予了玉石人的灵动与姿态。这件出土于汉代海昏侯国刘贺墓中的玉舞人不但造型优美、质地优良,其意义和价值更是无与伦比。它体现了墓主刘贺的身份地位及其家世乐舞渊源,同时也反映了刘贺对乐舞的非凡喜爱。 注释: ①卢兆荫:《论玉文化在汉代的延续和发展》中关于汉代玉文化之葬玉的观点,《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3期。 ②袁胜文:《汉代诸侯王墓用玉制度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③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88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其图转引自梅原末治:《洛阳金村古墓聚英》,小林写真制版所出版部,1937年。 ④张雅宁:《古代玉舞人的舞蹈文化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硕士论文。 ⑤朱红:《汉代玉舞人和舞蹈》,《中国文化报》2006年12月28日。 ⑥黎国韬、陈熙:《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考》,《文化遗产》2011年第1期。 ⑦刘云辉、刘思哲、王保平:《汉杜陵陵区新出土的玉杯和玉舞人》,《文物》2012年第12期。 ⑧卢兆荫:《南越王墓玉器与满城汉墓玉器比较研究》,《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1期。 ⑨田芝梅:《徐州出土汉墓玉器的分类》,《东南文化》2008年第1期。 ⑩周长源、徐良玉、吴炜:《扬州西汉 “妾莫书”木椁墓》,《文物》1980年第 12期。 ⑪郑清森:《永城芒砀山出土西汉梁国玉器初探》,《中原文物》2009年第3期。 ⑫周南泉:《徐州西汉早期墓出土玉器》,《收藏家》2001年第2期。 ⑬广东省文物局:《广东文物考古三十年》(电子书)之《广州西村凤凰岗西汉墓发掘报告》,第347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⑭大葆台汉墓发掘组:《北京大葆台汉墓》,第71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第295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⑯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4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1期。 ⑰潍坊市博物馆、五莲县图书馆:《山东五莲张家仲崮汉墓》,《文物》1987年第9期。 ⑱潍坊市博物馆、昌乐县文馆所:《山东昌乐县东圈汉墓》,《考古》1993年第 6期。 ⑲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第146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⑳徐州博物馆:《徐州韩山西汉墓》,《文物》1997年第2期。 ㉑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清理报告》,《文物》1984年第11期。 ㉒南京博物院:《铜山小龟山西汉崖洞墓》,《文物》1973年第4期。 ㉓扬州市博物馆:《扬州西汉 “妾莫书” 木椁墓》,《文物》1980年第12期。 ㉔周口地区文物工作队:《河南淮阳北关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4期。 ㉕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第120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㉖见此前各地的发掘报告,都有玉舞人出土的数量。 ㉗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玉叶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第12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㉘江西省博物馆:《江西明代藩王墓》,第124页,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㉙江西省博物馆.《江西明代藩王墓》,第130页,文物出版社,2010年。 ㉚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玉叶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第9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㉛江西省博物馆:《江西明代藩王墓》,第69页,文物出版社,2010年。 ㉜江西省博物馆:《南昌东郊西汉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㉝江西省博物馆:《国宝——江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第31页,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4年。 ㉞权敏、罗晓燕:《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中的玉器》,《收藏家》2016年第7期。 ㉟在目前已知的汉墓中,有出土玉舞人的大多为贵族女性墓,如扬州西汉“妾莫书”木椁墓、满城汉墓2号窦绾墓、大葆台2号汉墓为广阳王王后墓、徐州东洞山石桥楚王后墓、山东昌乐县甾川王后墓、西安东郊窦氏墓、狮子山楚王墓东四侧室、南越王墓的东侧室及西耳室等,这些都在发掘报告中提及为贵族女性墓室。 ㊱黄诚:《汉代佩饰玉与佩玉思想研究》,第30页,江苏师范大学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 ㊲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88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 ㊳马金花:《风姿绰约 妙丽擅舞——从侯马博物馆展出的一件玉舞人谈起》,《文物世界》2007年第1期。 ㊴马金花:《风姿绰约 妙丽擅舞——从侯马博物馆展出的一件玉舞人谈起》,《文物世界》2007年第1期。 ㊵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第9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Abstract:Dancer Jade Pendants were commonly see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ade pendant,and they weren't only the identity status symbol of noble womenin the Han Dynasty,but also replied the music and dance culture of that time.A Western Han Dancer Jade Pendant was discovered in the marquis of HaiHun's cemetery,which was bright in colour and beautiful design as well as time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Jade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 Jade Pendants from the same places and different ages,Proving that it fills up the blank of JiangXi Dancer Jade Pendants'history,and be the Jade rarely seen in the worl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What'smore,It adduces the cultural relics that uncovered in this tomb were high-qualities,deep connection and long history. Key Words:Sumerian civilization; Liangzhu civilization; Social complication; Civilization contrast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东亚史研究中国民族史、地方史志、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