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然允许」练习第5课

 圆二书斋 2019-02-06

 图片|站酷   文章|葛葛    编辑丨林小清

葛葛全然允许练习第5课 来自奇迹广场葛葛漫谈 29:54



01



这一课是为接下来的第六课第七课作准备,具体的文字讲解请对照我这一课的音频。

 

喜、怒、哀、乐是同一回事,没有谁高谁低,都是平等的。「喜」并不比「怒」显得更高或更好。

 

喜、怒、哀、乐都是平等的,是完美的,是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你的每个起心动念,每个不同的情绪,都是在表达爱,所以我们看待情绪要一视同仁,不再分辨,不再给不同的情绪感受贴上不同的标签。

 

喜只是喜,它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乐只是乐,它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哀只是爱,它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怒只是怒,它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四种情绪是平等的,平等地看待你的一切情绪的发生,不再抵制任何,接受就好。

 

如果你认为「喜」才是对的,才是合理的,你就会排斥「哀」,「哀」就变成了一个问题,于是每一次你「哀」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自己是罪恶的。

 

于是你开始用各种理由分析「哀」,试图解决「哀」。你试图解决一个被你排斥在外的东西,只会加强它的存在。


如此它才会反反复复的掌控你,「哀」何罪之有,若不是你的分辨,「哀」从来不是问题。

 

所以看到一切没有问题、看到一切都是完美的真实内涵是,平等地看待一切的发生,如此才能撤销你所定义的一切。

 

喜怒哀乐这四种相是平等的,想要看到一切没有问题,看到一切都是完美的,真实的内涵是平等地去看待一切的发生,如此才能撤销你所定义的一切!

 

因为我们其实有很多的问题,包括我们为什么经常会觉得自己不安。

 

比如说我今天是一个很平安的状态,明天就会觉得我有问题,为什么你觉得你有问题,因为你今天你不安了。


不安具体到情绪层面可能就是你愤怒了、你焦虑了,你今天开始生出嫉妒了,然后你因为一个事情而生出恐惧了或者感到特别的悲伤。

 

刚才说的所有这些情绪如果你平等地看待,你用平等的眼光,只是去体验你的情绪本身,你会发现所有的感受在你的平等眼光下已经撤销了你所给的各种定义。

 

正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平等地去看待过喜怒哀乐,所以才会变成你总是在追求一个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我有一个标准——我的标准就是我要喜乐,我要很开心,我要平安。

 

但是真正的平安,更大的平安是能够平等地去看待你的喜怒哀乐之后下面有一个更大的平安,而不仅仅只是你认为的只有一个平安才是对的,只有喜乐才是对的,这个都不能作为标准。

 

如果你认为这个喜乐才是对的, 它成为了标准后,那么当你哀伤、悲伤、愤怒的时候,你就会谴责自己,你就会觉得我不够好。

 

你会想到为什么我会愤怒,你看我多么的不好,一关联起来你看我愤怒就是因为刚不小心你又做错了一件事情。

 

然后你看我愤怒了,我修得不好,我做得不好,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妈妈,我不是一个好的伴侣,我多么的不堪,我总是不够好。

 

因为我有情绪,

因为我会难过,

因为我会哭泣,

因为我会愤怒,

因为我会焦虑,

因为我会自卑。

 

当你没有平等地看待这些候。你会发现所有的这些一来到你的面前,你就立刻生出了各种的对自己的打击,或是想要通过外在的一个人或事来解释你的感受。

 

当你每一次愤怒如果你没有平等看待它的时候,你是不是都在谴责你自己,你觉得自己不够好,你觉得刚刚那件事情没有做到完美,所以你愤怒了。

 

再或者你觉得是对方激怒了你,让你愤怒,然后对方需要为你的愤怒负责任,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平等地去看待我们的愤怒。

 

愤怒就是愤怒,

喜乐就是喜乐,

悲伤就是悲伤。


所有的情绪就是情绪本身而已,它本身就是最完美的表达,是平等的,但是我们没有去用平等的眼光看。

 

我们没有用平等眼光看的时候,罪咎心就会运作起来。罪咎心能够运作起来的基础是建立在我们有分别心。我们分辨了一个东西。

 

因为你分辨一个东西,就需要去捍卫一个东西,通过你的捍卫在排斥它的相反面,就像我们捍卫喜和乐,我觉得这两个才是合理的。


为什么我就不能怒和哀?你看我有问题,我们很多人的问题就是:


我又不安了、

我又愤怒了、

我又怎么样了?

 

但不管你愤怒也好,你不安也好,还是你所有的情绪表达也好,在神的眼中祂看不到这一切?因为祂只能看到完美。

 

那么你也要用完美的眼光看这一切,就是当你悲伤的时候没有问题,悲伤不是一个问题,你就体验它,它是平等的;

 

当你感到不安的时候,这个不安没有问题,你就体验它,接受它,允许;

 

当你感到难过的时候,这个难过不需要你去牵扯到任何的理由。


你觉得那些理由也好,是因为别人还是因为自己怎么样也好,其实都不是。


难过就是完美的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你去体验喜怒哀乐四种相是平等的。

 

今天的这一课的练习是从感受的层面开始训练你的平等观。


因为我们前面几课都是从眼根耳根在训练我们的平等观,那么这一刻是开始从感受的层面去训练你的平等观了!

 

那么在听今天这一课的弟兄,我建议你们再把前面几课要听一听,我的每一课练习不是每日练习,我的每一课练习你可以练一个月、一年甚至一直练到你觉悟为止都可以。


因为它不属于基础练习,它就是属于彻底地瓦解分别心的一种系统的练习。


就是不再让你的分别心作用于各个层面,是彻底收回这一切。



02



什么是收回?

 

收回就是不再分辨,你分辨一个东西一定要排斥一个东西。你分辨了黑与白,你觉得黑才是好的。

 

或者你觉得白是好的,你觉得黑才是好的时候,白就会被你排斥在外;你觉得白才是好的的时候,黑就会是你攻击的对象,它就会是你的课题。

 

那么不分别就是看到黑与白只是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其中一个相用黑的方式来表达。


另外一个相用白的方式来表达,黑并不比白高也不比白低,白也不比黑高也不比黑低,它们只是不同的面向。

 

这就像臭和香,大便是臭的,鲜花是香的,大便是臭的和鲜花是香的这两个相是平等的,这两个感受也是平等的。

 

你不要试图把大便变成香的才会觉得它是完美的,这是另外一种错误的理解。

 

大便为什么不能是臭的?它为什么不能是臭的,它也是完美的一种表达。


你为什么一定要认为我非要把它变成了香的以后,我非要接受了它是香的以后,我才会认为它是完美的?

 

不!你就要允许它做它自己,臭的就是臭的,它是不同面向的表达;香的就是香的,它是不同面向的表达,这两个相是平等的。

 

你不要试图非要去把大便想象成香的,才认为它是完美的,不需要!你就接受它是臭的,你就接受它是香的,这两种相对你来讲都是平等的。

 

如此这种眼光才是真正的一个平等眼光给出去,你才会发现你已经开始在很放松自如地使用无罪目光了。


你所看出去的一切,感知到的一切,你的感受层面,你不会再给自己定罪。

 

我们每一次给自己定罪是不是都是因为分辨了?是不是因为你不允许自己?


你有分别心,所以才会让罪咎能够对你进行自我的标签和自我定义!

 

你觉得喜乐是好的时候,悲伤就会被你定罪,你就会觉得悲伤是不合理的,悲伤是不堪的,你不允许自己悲伤。


因为它是不堪的,它是不被喜欢的,它在证明着我是有罪的。

 

这是你的分别心在作用,你的分别心让罪咎在里面运作,你不需要这样看待它,你要如实如是地去看待悲伤。


就像我前面几课讲到的,你要如实如是地去看待每一个相:它只是一个相,这个相它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仅此!

 

你不需要去把一个不是它的东西非要变成了是另外一个面向它才是完美的,它就是它的样子,它已经是完美的表达。

 

就如你是内向的也好,还是你是外向也好,内向和外向的都不是标准,内向的也是完美的,是爱的另一种表达。


而外向的人你也是另一种表达,这两个没有谁是标准。

 

你就是你,

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你,

你的每一个说话的表情是你,

你的每一个语气都是你,

 

不管你说话声音大声还是小声、也不管你说话语速是快还是缓慢,更不管你说话能不能跟上别人的思维;你就是你,你的所有的纠结矛盾都已经是完美的!

 

不要试图去平衡你的纠结矛盾,你平衡不了,你只要看到你的纠结和矛盾也是一种完美的展现,平等地看待它,它没有问题。

 

所有你认为有问题是因为:你先定义了「只有不纠结」才是对的时。


那么当你纠结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我是有问题的,我是有罪的。你看为什么别人都不纠结而只有我纠结:

 

所以我是罪恶的,

所以我有问题,

所以我病了,

所以我忧郁症了,

所以我怎么样。

 

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你没有平等地去看待你所有的感受造成的,去平等地看待你的所有的起心动念,平等地去看待你的一言一行,你就是你!

 

当你愿意接受我就是我的时候,这个完全地接受「我就是我」的接受的目光是完美眼光。

 

什么是完美眼光?


完美眼光就是真正的一元目光!一元目光不是你想象出来的一个完美的样子,它不需要想象,它只是如实如是、如其所是地接受。

 

它的接受里不附带任何的定义,它没有排斥,它没有定义,它只是接受,它只是看到所有的一切发生,每一个发生都是完美的。


所以如果你今天开始,当你有觉察了,你发现自己不安了,那么体验这个不安,不要想着去抵制它,不要想着拿各种的灵性的知识去处理它。

 

你觉察一下,你每一次你不安的时候,是不是想要用灵性知识去排斥它,就会导致虽然你不安了,你用灵性的知识还是没有用,为什么?

 

因为你只是在拿一个东西排斥它,而真正解决它的方式是:看到它也是完美的。

 

我不安了,但是这个不安也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完美的。它是完美的表达,安与不安都是完美的表达。

 

那么有一个更大的一个「你」在背后,那就是祂能够去接受你有安和不安。


祂能够用完美的眼光去看待你的喜怒哀乐,以及所有的这一切,更大的「你」在这个底下。

 

所以今天这一课就是来训练我们在感受层面如何去看待我们的喜怒哀乐,那么接下来这段音频大家听一下。你就知道为什么你的起心动念你只需要看到就好了。

 

你明白你不需要排斥你的任何的起心动念,你只是看到你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爱的表达。

 

你的起心动念,不管换何种的方式

不管是换成:

 

愤怒的方式,

抗拒的方式,

焦虑的方式,

忧郁的方式,

嫉妒的方式,

憎恨的方式.

 

它都是完美的展现,它都是爱的一种表达,它是爱的不同面向的展现,仅此而已。 



03



生命是流动的,生命是灵性的。灵性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拘形式,它没有形式,你不能用任何一个形式去描述灵性。


灵性如果能被描述的话,比如说它应该是什么样子,那它就不是灵性。

 

因为灵性是不受局限的,所以就会变成,任何东西都不能描述它,描述它就是在限制它。


你觉得「灵性是什么样子」,这个样子也是在限制灵性本身。


灵性是没有样子的。万事万物都是灵性的表达,但是灵性又不仅仅只是你看到的万事万物的样子。

 

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其实只是让我们看到一点:「小我」看形式,而「圣灵」是不拘形式的。

 

因为灵性不在任何形式中,灵性不在任何形式中。但是它又可以透过任何的灵性来表达,它包括任何的形式。


但是同时它不局限于任何形式,它无所不包。万事万物都是它,但是万事万物又不能表达也不能概括它。

 

那么「小我」是什么?


「小我」永远在看形式。我们有两个思维模式,一个是「小我」,一个「圣灵」。


「圣灵」就是你内心深处那一个,你并不想看形式的那个。你对一件事情的解读,并不局限形式。为什么?

 

因为那个解读是来自于生命的本源,一种你知道灵性在万事万物中的,一种更广阔,一种无限的思维,你的记忆,你的清醒的那一部分。

 

那么「小我」是什么?

 

「小我」就是总想把一个东西定义,把一个东西框起来,把一个东西局限起来的就是「小我」。

 

我再讲一下,从细节处讲「小我」和「圣灵」。

 

修行是最大的骗局,「修行」是你最后要玩的一个特殊性的游戏叫「修行」。为什么?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的「修行」,是把「修行」定义在了一个形式里面。

 

比如说,我们会把「修行」定义成「打坐就是修行」。或者我们定义成「看书就是修行」,或者我们定义成「做某一件事情就是修行」。

 

但其实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修行」和你日常的生活,和你在做一件其他的也是局限的事情,它没有区别。

 

如果我们的「修行」从以前到现在,不管你是修行前还是修行后,其实你的本质没有变,你只是从一个局限的框架里面,改成了另一个局限的框架。

 

你从过往的那个不修行人的那种,凡夫的那种烦恼的框架里面,变成了一个修行人的另一种的一个自我的框架.。

 

这其实还是框架,只是框架的内容变了。所以「修行」是我们最后要放下的。

 

「修行」最终要走向的是,你发现「修行」也是一场骗局,生命只有体验,只有「觉知」本身。因为只有「觉知」,它是不局限于体验的。

 

「觉知」是什么?


「觉知」在你说的每一句话里面

「觉知」在你做的某一个否定里

「觉知」在你听到一切的「听」中


「觉知」在你所看到的万事万物的时候的「看」中。「觉知」在,你就在。你在,「觉知」就在。

 

「觉知」是什么?

 

其实「觉知」你去感受一下,它就是一种随时随地「在」的一种状态。

 

但是我们在修行的整个过程中,最大的一个误解,就是把生命从一个局限搬到了另外的一个局限。

 

我们的修行为什么解脱不了?


因为我们一直在换着各种不同的框框,换各种不同的形式的框框在自我局限。


而「圣灵」就是敢打破框架,「圣灵」就是不拘形式的一种「觉知」所在。

 

比如我们经常会认为:「我如果要做这件事情的话,那我就不能做其他事情」。这个是「小我」的觉知。


那「圣灵」是告诉你,做这件事情也好,还是不做这件事情也好,这两种事情不能代表任何。

 

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有「觉」在。不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你也有「觉」在。

 

那么你是什么?

那么哪个更自由?

 

当然是「觉」更自由。比起你做和不做,更大的自由是「觉」本身。

 

但是我们通常就会在「做」和「不做」之间,想要在这两种之间去选择自由。


其实真正的自由在这两种,你不管选择了任何一种,它都是局限。

 

当然你可以选择,你最终也许还是会选择一种,但是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选择有「觉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才是最自由的。因为「觉知」大过你的形式,大过你的形式。

 

为什么我说:「修行是我们人生最后的一个骗局,是小我玩的最后的一个特殊性的一个游戏」


我们到底想通过「修行」干嘛?

到底想通过「修行」搞什么?

 

我们仔细感受一下,我们真的不是想要通过「修行」,建立另外一种的局限。


如果你只是想通过「修行」建立另外一种的局限的话,或者是建立另外一种对立的话,那还是被「小我」所利用。

 

就是我们不修行的人排斥修行的。

修行的人排斥不修行的。

有神论排斥无神论。

无神论排斥有神论。

 

那么到底是有神论是对的,还是无神论是对的?这两种谁更自由?


谁都不自由。因为都是角度的问题。



04



这个世界上没有客观的事情,没有客观的真相。


每个人描述一件事情,他描述的只是这个事情所符合他的标准的那一部分。如何符合了他的标准,和这件事情如何不符合他的标准。

 

修行时我们描述一件事情,也只是在描述我所看到的一切如何符合我的标准,和我所看到的一切如何不符合我的标准。


每个人在描述一个「真相」的时候,是不是只是在描述这个事情只是在符合你的标准和不符合你的标准呢?

 

那么我们再谈到烦恼,烦恼的本质就是「我在描述一件事情,而这个事情不符合我的标准」,这个叫烦恼的本质。

 

我们在描述一个喜欢的事情也是,这个事情描述的是「它多么符合我的标准,多么符合我的定义」。

 

人间真的有客观的事情吗?


同样一个人站在那里,同样的一件事情在那里发生着,它本来是最完美的一个呈现。

 

但是为什么每个人看到的不一样?我们每个人看待一个事情,描述它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

 

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这个尺子就是标准。


我们看到了事情的不同的面向,只是看到了这个事情勾出了我的哪些已经定义的标准,和哪些我排斥的标准。

 

仅此而已。仅此而已,是不是?我们对生命的许多的面向,有不同的定义。

 

所以一件事情的发生,它真的是一个客观的实相吗? 它不是。

 

就好比一个人,他坐在那里,他只是坐在那里。有的人他对「坐」的定义,只是坐在那里定义,他觉得这个定义就是,「傻傻呆呆地毫无活力」。


然后他坐在那里,就可以被他定义成:「他是在那里傻傻呆呆的,毫无活力」。

 

有的人对「坐着」的定义是:他坐着是专注的表现,是礼貌的表现。


然后他对这个事情的解读,勾出他内在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是专注的,这个人是礼貌的」。

 

有的人坐在那里,我们看到的是:「哎,这个人坐在那里,他好像是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他只想着他自己」。


你看就是同样的「坐」。然后我们得出来的结论是「那个人坐在那里,他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他看到的只是他自己」。

 

所以三个人描述出了,根据一个行为,描述出了不同的面向,这个就是我们所描述的事情。

 

事情的本质就是:

你内在已经定义了的标准。


事情的烦恼的本质:

就是你不接受。


你看到的这个事情不符合你对「相」所定义的标准,不符合你对「相」所定义的标准。

 

所以我们整个的「修行」就是要让你看到: 你一无所知,你真的一无所知。

 

你所建立的那些标准,对你来讲,可能都是对的,你可以拿整个宇宙来支持你是对的。

 

因为这个世界是无条件爱你的。他爱你爱到,当你认为你是对的时候,他会用整个宇宙的言论,让人们扮演每一位弟兄来支持你:


你是对的,

你的标准是对的,

对,你是对的。

 

因为神对你是无条件的爱,所以他愿意去配合你的对的。可是你舒服吗?

 

当你认为,你说:「对,我是对的」,你看他们都说「我是对的,全世界都在支持我是对的」,可是你却发现你并不舒服。


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标准,都是在证明着分裂。

 

标准是什么?


「你是对的」,「对」的就是说: 还有还有一部分是「错」的。「对」的和「错」的,就是二元分裂。它就是在证明分裂发生了。

 

「对」的和「错」,就是在证明分裂发生了。分裂是什么?分裂就是痛,分裂才产生痛。

 

所以我们每一次,当我内心我感到好痛的时候,我觉得好烦的时候,只是因为我在捍卫我的标准。

 

我认为我是「对」的,而我选择的这个「对」的标准。


我是在通过选择「对」的这个标准,捍卫的这个东西,我排斥的东西来证明,来加强我对分裂的体验,来证明我是分裂的。

 

但是因为你的本质,你就是神所造的,你的本质就是神。所以你的本质就是爱,你知道你有多善良,你的本质是多么充满着爱吗?



05



爱是什么?

 

爱是你的本质。其实你的内心深处,你根本不希望一切是分裂的状态。


正是因为你的心灵,你的源头,你的内心的深处,你并不想一切是分裂的,但是你的头脑又告诉你,你是「对」的。这就变成了你痛的感觉。

 

头脑说:「你看是对的你是对的」,可是头脑说的「对」的是在告诉你分裂了。


可是你的心里并不想分裂,因为你的心里知道,它就是你,「对错」根本不重要。


关键的是,「对错」只是在让我看不出,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们是一体的。所以我们所有的矛盾的情怀就来自于这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矛盾。虽然这个矛盾在事情上面,是看起来是做选择的矛盾,好像是看起来一件事情,我无法解决。


或者我怎么做都不对我选择,我选择这样做也不对,我选择那样做也不对。好像看起来只是事情带给你的一种矛盾的感觉。

 

其实这个感觉就是你内在的拉扯。这个拉扯就是:你要选择你是对的,还是你要直接地不要捍卫任何标准了。没有什么好坏对错。

 

当你愿意把这个放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舒服了。


这个舒服就是唤醒你,就是让你忆起「你就是神」,是你内在的那一部分的神性对你的提醒。

 

我们要感恩所有的痛,所有的烦恼。


因为痛和烦恼,它不需要「小我」来帮我们诠释,来给烦恼贴上标签。

 

其实烦恼痛苦只是提醒,提醒着你,内在的两部分又在打架。


一部分是你的真实本性,你的真实本性是发自善意的。你知道我跟他是一体,我并不想分裂。

 

但是我们的头脑会告诉你:「你是对的,你要继续排斥他」。你的头脑在不停的用「你是对的」来进行分裂,把他分裂到我之外。


通过一个标准把对方分裂于我之外,让我看不清。但是你的心灵的那一部分却知道,你跟他其实一直是同一体,只有一体。

 

一体才舒服,一体才舒服。

分裂才痛,分裂才痛。


所以痛是什么?痛真的只是一种提醒。 痛真的只是一种提醒。

 

你知道心和脑的区别吗?你的本质就是纯善纯爱的,你知道吗?


你知道你有多么的善良,你是多么的充满着神性,你是多么的有爱,你知不知道?你可能从来没有觉察到。

 

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人,当你看到了一个弟兄,他站在了你的面前,他的所有的行为举止可能不符合你的标准。这时头脑立刻冒出来一念:

 

哇,这个人真的好讨厌,

这个人我好想让他去死

这个人让他闭嘴


你头脑中冒出了这么多的念头,这个时候你的心会感觉:

 

算了算了,

我怎么可以有这样黑暗的想法,

我怎么可以生出这样的一念呢?

 

这让你感觉到,这个并不想让你这么想的这个是你的心。因为你的心知道它是你。


但是你的头脑会冒出这些想法,继续维持分裂,让你去选择这些想法,继续让你看到「你是对的,你所建立的认知和标准是对的」。

 

但是你的心并不想这样子做,你知道吗?


所以才会出现,我们经常会冒出非常黑暗的想法,我们会觉得:


为什么我会有这么黑暗的想法?

为什么你会有这么黑暗的想法?

 

因为你善良,因为你的本质是爱,你知道吗?你不黑暗,我说过。你不要害怕你黑暗的想法,因为你从来都不黑暗。

 

你什么时候黑暗过?


如果你害怕你黑暗的想法,正是表明着,你的本质充满了爱,你是多么的善意。

 

包括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比如有个人他做错了一些事情。但我们并不愿意去当着面说,或者是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非常尴尬的情况。

 

什么是尴尬?

 

比如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他讲错了一句话,或者是他上台表现得特别紧张,我都替他尴尬。

 

这个尴尬是什么?

 

这个尴尬是出自爱。因为你爱他。你的心是爱他的。但是「小我」会解释这个尴尬,会解释你的爱,它会把你的爱扭曲成什么?头脑会把你的爱扭曲成什么:


「可能是我!他好像说错了,算了,我懒得去揭穿他,算了,我懒得说」。头脑是这样子来解读你的爱心的。

 

所以我说了,我们每个人的本质都是爱的,纯善纯爱的。不管你是谁,你都是纯善纯爱的。


你的人生中有没有一刻,是你看到了一个人他做错了一件事情,或者是你看到了一个人。

 

比如说这个人,他就是有一些特别不堪的一些地方,但是你并不愿意当着面指出来,或者你并不愿意去说出来。 


为什么啊?因为你有爱啊,你有爱啊。但是头脑一直在解读你的爱。



06



所以我说了,你不要去害怕你黑暗的想法。当你害怕你黑暗的想法的时候,正表明还有一个比黑暗的想法更大的你。这个你就是爱。


因为你就是爱。


我们不要去害怕自己的羞耻,不要去害怕自己的黑暗,我们不要害怕自己的评判,不要害怕。


所有的评判也好,所有的黑暗也好,所有的你捍卫的标准也好,你只要看到就好。这就是我经常说:为什么要「觉念分离」。


「觉念分离」的目的是让你看到这些念头。因为你只有看到了以后,慢慢你才会发现,原来你比他更大。

 

你能「看」,就说明你比黑暗的想法更大,你比你想象中的更大。

 

你并不局限于黑暗的想法,

你并不局限于评判本身,

你并不局限于标准本身,

你并不局限于「自我」本身,

你并不局限于「做」与「不做」,

你并不局限于一个人本身。


因为你是有选择的。而这个选择可以大于你所看到的标准,可以大于你所看到的选择。


这个选择可以大于你所认为的做,或者是不做。这个选择可以大于你认为的黑暗面,这个选择可以大于你所看到的一切。

 

所以你知道你是多么伟大,你是多么的充满神性的这样子的一种存在了吗?


你的本质就是纯善纯爱的。因为你是神造的。你就是神,你就是爱本身。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我们总是在想着,要怎么让自己更具备爱心。其实你就是爱啊。


当你想着,你连发出这一个「我要怎么让自己变得更有爱的这个想法」,都是出自爱,你知道吗?

 

如果不是出自爱,你怎么会想着「我要怎么让自己变得更有爱心」呢?


你看你是多么的善良,善良到了你会想要通过一种方式来让自己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可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有爱一点」。

 

你就是爱,你知道吗?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纯善纯爱的。只是我们会被自己的想法吓到。


为什么?


因为这些想法都是让我偏离爱的,「我怎么会冒出这么的一个黑暗的想法」。

 

这个意思就是说,其实我并不想用这种黑暗的目光去看别人。


你看到没有,这个你「并不想用这样子的一个黑暗的目光去看别人」的言下之意就是,你有爱。


因为你有爱,所以你才会冒出这样子的一个黑暗的想法的时候,你会被自己给吓到。

 

然后再就是,当你为别人担心也好,为孩子担心也好,还是说谴责自己也好,为自己内疚也好,都是因为你有爱。

 

你哪一个发心,你哪一个动作,你哪一个行为,不是源自于你有爱?不是源自于你想通过这个方式来找到爱?


或者想通过这个方式来看到,想通过某一种方式来让自己更具备爱心?

 

你所有种种的动机,都是源自于你是纯善又纯爱的。你从来都不是你的头脑说的:

 

你是那么的羞耻的,

你是那么的卑微的,

你是那么的渺小的,

你是那么的不值得一提的,

你是那么的黑暗的。


你从来都不是,你知道吗?你从来都不是。因为如果你这辈子有过一次的经历是,当一件事情发生尴尬的时候,你不想揭穿他。

 

或者这一辈子你有一个动机是,你想要去找到爱。


或者是这辈子有一个经历是,你并不想用这种看法去看别人。


或者这一辈子你有一个经历是,你觉得好抗拒,我并不想发生这种冲突。


或者是你这辈子有一个经历是,你想对某一个人说声对不起。


或者是你有一个哪怕有一次的经历是,你谴责自己「为什么我不能给予他」?

 

你有过吗?你一定有吧。不管是人还是什么,你都会一定有过一次这种经历吗?为什么你会有,因为你有爱。

 

因为你有爱啊。因为你的本质就是爱,你知道吗?你的本质你就是神,你就是爱。


只是我们被头脑蒙蔽了,头脑一直在解读我们的爱,在扭曲我的爱,在分割我们的爱。


但是连头脑也是出自于爱。只是我们方向错误了。

 

就像头脑通过一个标准,我们想通过一个标准捍卫自己的标准,其实是想通过捍卫自己的标准来找到那个爱的感觉,那个安全感,那个存在的感觉。


你知道吗?

 

只是头脑也是出自好心。只是这个好心它用错方向了。用错方向了,就变成说,我们内心就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即使我对的了,可是我不幸福。


为什么我不幸福?

为什么我不幸福?


这个感受只是在提醒着我们,我用错了方向,我用错了方向。

 

原来爱是什么?


爱只是「让我忆起我自己」,「看到我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它只是为了要表达爱」。

 

所以不要再谴责自己了,你不要再害怕你的想法,不要再害怕你的任何的念头,不要再去谴责你的感受,不要再谴责。


一切都是最完美的发生。一切都是最完美的发生。你是更大的,你是更大的。

 

如果你能看到你的想法,

你能看到你的黑暗面,

你能感受到你的想法,

你能感受到你的黑暗面,

你能看到你的所有的起心动念,

你能看到你的评判。


那说明你比这一切都大,你是更大的那一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修行只是让你「觉」到「看」到。


你只是看着就好了,你只是「看到」你的想法,「看到」被你定义为黑暗面的那个想法那个感受,「看到」就好了。

 

因为「看到」是更大的,它超越了你「看」的对象,你「看」是超越这一切你所看到的眼前的这一切的背后的更大的,而那个更大的才是你。


你就是「无条件的爱」本身。

 

我爱你!2019 童鞋们,猪年除夕夜快乐!


全然允许练习

葛葛丨「全然允许」练习第1课

葛葛丨「全然允许」练习第2课

葛葛丨「全然允许」练习第3课

葛葛丨「全然允许」练习第4课


过年啦,小飞虫yy分享暂停通知

要幸福就不要管「凭什么」

互动奇迹

小编:

如果悲伤来了,我就让自己悲伤;

如果快乐来了,我就让自己快乐;


就这样悲伤着我的悲伤;快乐着我的快乐;因为我即不是悲伤也不是快乐,我是背后承载着这一切的那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