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民礼仪“敬净静雅”之——把“敬”字大写在心中

 gs老张 2019-02-07

礼学精神最主要表现为“敬”,《礼记》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没有敬,就没有礼,对人、对事、对工作都要有敬意。既然要“敬”就必然要自谦。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彭林

如今,谈到“礼仪”,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西方世界的种种礼仪。无论是书店里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还是社会上的各种商务活动,几乎都被打上了西方礼仪的标签。其实,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礼仪文明。

在中国这个传统的礼仪之邦,本国的“礼”在人们的社交往来中曾经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却渐渐被人们忽略、淡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寂静和沉默?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使它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便是我们今天需要关注的问题。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凝聚着儒家思想智慧的“中华礼仪”,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魅力?它又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哪些启迪和帮助呢?

从今天开始,我要和大家谈一谈中华礼仪这个话题。每天,我们都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许并没有想过,自己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是否都合乎礼仪规范;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否妥当。事实上,言行举止合乎礼仪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礼的核心精神是敬,走向“和”的要领,是谦卑自奉,低调行事,以恭敬之心对待亲戚、朋友,乃至弱势群体,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对家国天下,以及人生、事业,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尊老敬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相敬如宾,自尊自爱当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内心秉持的诚敬,只有通过礼才能让对方感受到,而对方也会以同样的敬意回报我们。我敬人人,人人敬我,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平等。

儒家倡导的“敬”,是中国式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有丰富的内核,但却没有边界,它可以无限扩展,充盈于人生、事业,乃至万事万物。你胸中如果有了一个大写的“敬”字,你的气象就会焕然一新。

《礼记》开篇书影

孟子也非常重视礼,认为君子内心必须常常念着礼。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在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那么,在日常中,我们应该有哪些礼仪呢?

称谓的礼仪

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我们称呼对方时应该把握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多用敬语,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行走的礼仪

中华礼仪对人的坐立行走都有相应的要求和原则,这些内容看似有些陈旧,其实在今天依然适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一个人内心恭敬与否,通过看他行走时的表现,便可以一目了然。因此,我们应当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走路的速度和姿态。

容貌的礼仪

君子闲居的时候,体态舒缓平和。如果要去见自己尊崇的人,立即会整肃仪容,容色谦敬无比。

手容恭

是说手的位置要高而正,这才显得恭敬。《弟子规》上说:“拜恭敬,揖深圆。”意思是为了表示内心的恭敬,作揖的时候,双手要展开后相接,既深又圆。这就是“手容恭”的表现之一。

口容止

“止”是静止,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不妄动”。在正式的礼仪场合,或者开会、上课、听演讲的时候,作为听众,我们的口型都要保持静止的状态,不要乱动,这是内心庄敬的表现。

儒家倡导的“敬”,是中国式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有丰富的内核,但却没有边界,它可以无限扩展,充盈于人生、事业,乃至万事万物。你胸中如果有了一个大写的“敬”字,你的气象就会焕然一新。

作者:彭林

图源:网络

编辑:祁蕊

《 彭林说礼——重建当代日常礼仪(增补本) 》

作者:彭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点击购买按钮享购书优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