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式标题”Vs.“杠精”,真是好气又好笑

 心本心123 2019-02-07

如何让一条普通的作文素材脱颖而出呢?多角度运用就是提分关键。今天,小笔为大家准备了两则话题素材:“花式标题”和“杠精”,一条素材、三种角度,启发思维,视野广阔。在阅读积累时,希望你还可以进一步展开更多思考。

【对比素材·文化心理下的图书标题】

河北沧州一中名师 刘丹凤

 

花式图书标题大行其道

素材 1

《时光阡陌,你一直未曾走远》《笙歌唱尽,阑珊处孤独向晚》《烟花易冷,那些我们不曾懂得的爱情》……这些标题乍看很像网络言情小说的书名,实则是朱自清、徐志摩、周作人等文学大师的作品集名称。如今,不少经典作品被套上这类“花式”标题,且渐渐形成一种趋势。有图书编辑分析说:“现在出版的图书不只要考虑作品质量,还要适应都市人的阅读需求。社会发展太快,如果还按照以前的出版模式,销量肯定会受影响。”

 

素材2

《易经》作为中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书,它的标题只有两个字。《搜神记》是中国小说之祖,由于其内容短小却设想奇幻,导致后世出现了很多同人写手,比如《搜神后记》《搜神秘览》都是《搜神记》的同人文,而《聊斋志异》《唐传奇》更是多多少少都有几分《搜神记》的影子。这么看来,古时的小说标题早在《搜神记》时期就固定了形态,字数多为三四个字。到后来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亦是如此。

 

/名师押题/

对比这两则素材,我们发现从古代简朴经典标题的源远流长到现代花式标题的大行其道,图书标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花式”标题大行其道,或许确实是人们阅读心态和市场经济导致的结果。但不论何时,我们都应明白,经典内容才是文化血脉的真正延展,让一本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始终是图书的内容。

 

/写作范本/

◎角度1:图书标题应与时俱进

如今,在阅读的时候,当下人们热议的并非优质书籍的内容,而是其:“花式”标题。时下不少出版社将朱自清、徐志摩、周作人等文学大师的作品集换上了“花式标题”。“花式标题”的出现,很多时候并没有改变作品的本质,只是给作品增添了新奇的感觉,从而让图书在快节奏生活中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吸引读者去阅览。这样一来,图书的销量便有了保障。在知识膨胀的信息时代,数不胜数的图书让人眼花缭乱,若固执保守,不知变通,不懂与时俱进,很多图书怕是会被湮没在时代浪潮中,黯然失色。

 

◎角度2:内容“生芽”胜于标题“开花”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阅读需求也随之改变。一些出版商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阅读需求,在图书标题上求新求异,以吸引读者。这种做法纵然能吸引一部分人的眼球,但图书内容乏味、经不起推敲,读者也不会买账。我国第一本小说《搜神记》,标题只有三个字,短小精悍,受到后世千千万万读者的喜爱。而那些标题华丽却内容空洞的图书只如昙

花一现,并不能长久活跃在文坛上。溯其根本,还是因为传统经典标题图书内容丰富,引人思考。由此可见,内容厚重远比单纯用标题吸睛来得实在,内容“生芽”胜于标题“开花”。

 

◎角度3:莫以标题论书籍

古有《易经》《红楼梦》《搜神记》等名著书名朴实直观,今有《时光阡陌,你一直未曾走远》《笙歌唱尽,阑珊处孤独向晚》《烟花易冷,那些我们不曾懂得的爱情》等作品集名字浪漫传情。它们的风格截然不同,但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书,可见图书标题风格并不是判断作品质量的最大标准,重要的是图书标题是否与作品内容相得益彰。多角度·妙范本

 

/素材链接/

90后的新闻观

要不要浏览一篇新闻,八成 90 后认为要先看标题是否吸引人。企鹅智酷发布的网络媒体年轻用户研究报告解密“90后的新闻观”:这些年轻人看新闻,要求标题“有花样”,内容准确客观,最好还要有配图和视频。什么是 90 后心目中的“花样标题”?除了准确简洁,还要形式多样、通俗有趣。当然了,喜欢“花样标题”的 90 后也非常痛恨“标题党”,将其列为新闻客户端的使用痛点之一,而其他痛点还包括新闻同质化、错别字太多、负面消息太多、内容浮浅等。

【哲理素材·“杠精”令社交走向歧路】

江苏无锡辅仁高级中学 胡扬帆

 

口舌之快,并不痛快

《渔洋诗话》中记载了一段诗坛轶事,说毛奇龄不喜欢苏轼,听旁人评价“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妙极,便反问说:“鹅也先知,怎只说鸭!”古人细较诗句、意气而辩,听者一笑而过。但近来,越来越多年轻人“意气用事”,看到微信朋友说熊猫好看,他偏偏评论“难道斑马不好看”?自以为标新立异,叫人好气又好笑。

 

这样热衷抬杠的一类人,被网友称为“杠精”。有理之人,口若悬河,得理不饶人;无理一方,能言善辩,总得争它三分。一来二往,好似观点迸发,金句频出;可仔细揣摩,又有多少意见经得起推敲、值得回味呢?说到底,在网上逞口舌之快,是为了博人眼球,寻求认同感和存在感。可扪心自问,通过打压别人得来的“存在感”,真的有含金量吗?事实上,有的只是愤怒而非尊重。有网友传授应对之道,归根结底是淡然以对,以柔克“杠”。珍惜每一次表达的权利吧,别为一时“痛快”,让交流变得无奈。

 

/名师押题/

这则素材通过对网络“杠精”的分析促使大众反思当今的社交现状。写作2015年江苏卷高考题“智慧”,2018年上海卷高考题“被需要”,都可以引入此素材进行讨论。运用这则素材,可从逻辑学的角度剖析“杠精”的说理漏洞,并探究他们乐于抬杠的原因;也可深入解析“杠精”存在的社会背景;还可从多角度探讨对“杠精”的应对策略。

 

/写作范本/

◎角度1:杠精,游离于逻辑之外的诡辩家

博马舍曾言:“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同时,倘若批评无逻辑,:这样的批评也是无意义的。逻辑是语言的内核,可“杠精”却常游离逻辑之外,以诡辩打压对方,他们或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或极端夸大、以偏概全,甚至非此即彼、完全规避原来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自我意识过剩的议论,仅仅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毕竟,能将交流带入深处、让事件公正真实的,是自由平等的逻辑说理,而绝非抬杠。

 

◎角度2:言论自由应与价值共识相辅相成

人是社会的产物,每个人都渴望与外界交流。可“杠精”用对抗性语言发表意见,往往不是为了辨明是非,而是为了博取眼球,以寻求认同感和存在感。究其原因,或许是大众长久地受身份、资历的限制,言论被禁锢,而如今随着公众的网络话语空间更加开放,个人言论迅速解放,于是催生出许多脱缰野马。“杠精”个个把自己的意见当作天理,弄得天下处处是自负的“圣贤”。而我们深知,言论自由应始终与价值共识相辅相成,若立论变成匕首,那只会扼杀语言的魅力。

 

◎角度3:淡然以对,辩而不怒

因为人们的眼界、学识、性格各不相同,观点相左也是必然。众声喧哗总胜过万马齐喑,故而个体的声音应被尊重、谅解。我们不妨用佛系心态淡然面对“杠精”,警惕乱贴“杠精”标签。但对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话题,对学术真伪的探究,绝不能只停留在浮光掠影的阶段,还是要去碰撞交流,若意见分歧,可争而不恼,辩而不怒,以柔克杠,让语言回归交流工具的本质,而不是情绪宣泄的出口。

 

/素材链接/

让公共“说理”代替语言“暴力”

随着网络发展,人人都可成为自媒体,公共言论呈井喷之势。但同时,公共说理中的一些普遍顽症也被放大开来。旅美学者徐贲在《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谈到,公共讨论中,霸气、含混、反逻辑、少理性的语言已经成为普遍痼疾。当今大众并没有建立起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思考能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可以随意发泄、谩骂,却不用承担相应责任,但是,遭受语言软暴力的人却是痛苦不堪。前人尚“礼”,如今网络世界礼乐崩坏,需要实现从语言暴“力”到公共说“理”的艰难突围,完成从众声喧哗到理性思考的华丽转身。怎样突围而出、识别迷雾,进而把握真正的问题,是公共生活走向理性的必然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