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神农本草经》)[药品来源] 为樟科植物肉桂嫩枝入药。以幼嫩,色棕红,气香者为佳,生用。 [所治病因] 辛温能治外感风寒。 [所治病位] 辛甘而温,能入肺、脾、肝、心、肾、三焦六经。 [所治病性] 本品宜于寒证。 [所治证候] 1、风寒表证;2、寒凝血滞;3、心肾阳虚;4、肝经疟疾。 [所具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血脉,温肾化气,亦能疗虐,能抗菌毒。 [药理分析] 本品辛温,气味轻香,能散能行,外宣肺卫肌腠入侵风寒,内通心脉营血阻滞,泄卫和营,通调气血,两擅胜场。言其本品功能解肌,肌肉间隙称为分肉,即是少阳三焦腠理。 《素问·调经论》云:“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所谓解肌,即指本品能通三焦卫气而言。 因有轻宣外泄之功,古人所谓能降冲气上逆,能泄奔豚,是言宣发营卫之功,能使上冲逆气外达而不内郁言也。心经所行营血,有遇寒即凝特性。本品辛温能使寒邪外散,血行无滞,谓能温通血脉,指此言也。 桂枝亦有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作用。肾系命门相火,能化水津成为水气,使其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本品化气行水作用,指此功效言也。 除上三大功用以外,尚有杀虫、抗菌作用。余曾单用桂皮一两治疗一例疟疾而效;药理实验证明本品,具有杀灭、抑制多种菌毒功效,证明中药无论药性寒热,均有抗菌作用,打破温药不能用于热证之说,值得同仁注意。 [临证应用] 1、风寒表证:寒邪束表,表闭不开,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仲景麻、葛、青龙诸方,均用本品解表散寒,温通血脉,已于麻黄汤中述及,不再赘述。兹举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两方为例,论述其理。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群方之冠。是以伤寒、中风,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而缓为其主要证象。仲景明确指出此证是因“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如果“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而出者,此卫气不和也。” 仲景指出此证机理,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外感风邪,卫气外浮成为卫强,营中阴津失去卫阳固护,外泄汗出,成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二是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所致。三是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成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机理。 治疗此证,法当外宣肺卫,使其不强,内固营阴,使其不弱。才与此证机理相符。桂枝汤用桂枝作为主药,发汗解肌,而以生姜助之;芍药功能益阴和营,而以甘草、大枣两和营卫,共奏调和营卫之效。营卫和谐,则发热、汗出、恶风愈矣。 芍药有柔肝解痉之功,草、枣有甘以缓急之效,使其经脉舒缓,则头痛项强瘳矣。如将桂枝用量再加一两而成四两,即桂枝加桂汤。此方是治风寒入里,经脉受寒而挛成为剧烈疼痛,从下而上,犹如奔走之豚。 加重桂枝用量温散寒邪,配以生姜,抑其逆气上升,则经脉不再挛急,逆气不再上升,所谓本品能降冲逆,即指此证机理展示此方功效言也。 2、温通血脉:本品辛温,能散能行,擅长温通寒邪凝结之血,常与当归合用,当归四逆汤,即为血因寒凝,滞留脉内,妨碍阳气达于四肢而设。 方中配伍当归 ,活血力量为之增强,盖官桂、当归乃温血之上药也。复配通草、细辛通其津气之滞,白芍、甘草、大枣舒缓经脉,共呈温通血脉,解痉缓急功效。 如再加入吴萸、生姜,温散寒邪力量更强,用治头痛,痛经,缩阴,小儿走子、冻疮、脱疽,均有良效。 3、阳虚寒证:本品甘温,可助心、脾、肝、肾阳气。《伤寒论》桂枝甘草汤能治心下悸而喜按;小建中汤能治心悸而烦,腹中急痛,均为能温心阳,脾阳例证。 《金匮要略》用本品治疗妇女肝肾虚寒,月经后期,经前、经行痛经; 《伤寒论》中五苓散,则为能温脾肾阳气例证。 4、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伤寒》、《金匮》五苓散所治证候,多达九条。其中八条都有口渴证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有之;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有之;伤寒汗出而渴者,有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者,有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有之;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有之;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有之;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有之;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者,亦常有之。 上述九条所见证候不外两类:一是外感寒邪,外有表证未愈,内有口渴、吐泻,小便不利;二是并无外寒证象,唯见脐下动悸,口吐涎沫,头颠昏眩。 所有证候一言蔽之,皆因肾阳不足,脾运障碍,水湿停滞,升降出入失常使然。其中表证未愈,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出入受阻也;渴欲饮水,小便不利;霍乱吐泻,吐泻交作;脐下动悸,头昏目眩,均属升降失常。 方中桂枝辛温,外可辛散寒邪,解除表证;内可温其肾阳,化气行水,是其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功能健脾运湿,恢复肠道运化功能;两药均有除湿之功,复配猪苓、泽泻利水,通调三焦水道,五药同用,能呈解表散寒,温阳化气,运脾利水之效。 本方与真武汤同属温阳化气行水之方,用途之广,难以尽述。盖少阳三焦膜腠遍布内外上下,无处不有,乃是水津升降出入之道,水停三焦,停于各部,证象各不相同故尔。 出入受阻,即成泄泻、便秘。停于心系血管夹层,管腔变窄,上凌于心,即呈心悸,阻于冠脉,即呈胸痹,心肌肥大,瓣膜闭锁不全,即呈胸闷、心律不齐;上犯元神之府,气血升多于降,即呈头目昏胀眩晕,众多证象,皆因水津升降出入异常使然。兹举本方所治血压升高,成为昏眩;出入受阻,成为便秘,证明中医理论,不是无稽之谈,确能指导临床。 病案举隅: 谢某:63岁。辛劳成疾,血压升高,每天服用西药降压,未见寸效。2008年11月初就诊:收缩压仍有187mmHg,舒张压110mmHg上下,头昏脑胀,举步艰难。观其面色晦暗无光,舌体胖大而有齿痕苔薄腻微黄,脉象弦大有力。 诊断属于水湿停滞心脉夹层间隙,管腔变窄,血随气升,上犯元神所致。为书五苓散加钩藤40克,白芍30克,川木通10克,滑石20克付之。隔二日电话询问,高压降至152毫米汞柱,低压降至80多汞柱。 一周以后复诊,原方加入半夏15克,陈皮15克,丹皮10克。11月17日三诊,收缩压130mmHg上下,舒张压70mmHg上下,已能出外走动,复在方中加入杏仁10克,厚朴15克,生地30克,期其津血随气下行,恢复升降平衡。 本方温阳化气之功,能使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而使肠道水津渗入肠道,使其大便燥湿适度,因此可治津气出入受阻而成便秘。因在第五章中五苓散下附有病案,不再赘述。 5、杀虫治疟:本品治疟功效,历代本草书籍均无记载,唯有《金匮要略》白虎加桂枝汤一条云:“温疟者,其脉和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方中知母《别录》谓“疗伤寒久疟烦热”此方所加桂枝,《金匮》注家,均谓加入桂枝以解表邪,或治骨节烦疼。但在1974年余曾单用桂皮一两治疗一例虐疾而愈,方知本品亦能治疗疟疾。加入本方,可与知母共同增效。 [用量用法] 煎服。10~30克。 [使用注意] 孕妊及月经过多,慎用。 编辑|李培 系列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