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盐井

 黑龙江波涛 2019-02-10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角,云南入藏门户之处的茶马古道上,在G214滇藏公路旁的盐井乡,有一处千年盐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保持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下来的人工原始汲水晒盐技艺。盐井乡现已改名为盐井纳西民族乡,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主要聚居着纳西族的人们,他们与藏族及其他民族和睦相处,这里东巴教、藏传佛教、天主教和谐共处,其天主教堂已有上百年历史,是西藏唯一保存下来现在还在使用的天主教建筑,所以这里还是一道人文景观风景线,可喜的是这里的井盐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
   澜沧江畔在每年春季(3-5月),地下断裂带温泉溶解着含盐的地层,从近10米的井底喷涌而出,这些富含盐分的卤水此时也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也是澜沧江边人们晒盐最繁忙的季节。我们是9月22日来到这里的,属晒盐的淡季,大部分盐田都已闲置、干枯,盐田没有了水也就失去了光泽,虽然景色差了很多,但那层层叠叠,依山而建的盐田依然让我们惊奇不已。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就是这里 -- 盐井千年盐田
     下图:觉巴山到盐井路线图    温泉水溶解着含盐地层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由于在G318国道遭遇滑坡被堵,在被堵近两个小时后,我们才得以继续前行,这应该还得感谢在我们后面同时被堵的近百辆军车车队,不然还不知道这路什么时候才能修通。
   9月21日中午近11点,我们到达觉巴山垭口,这里海拔3911米,山不算高但险峻程度不低。站在觉巴山垭口回望走过的道路,就像一条巨蟒盘延在山坡。由西而来,觉巴山的上山路很有意思,路不是环山绕行而上,而是全都建在了山的一个侧面山坡之上,路从山坡的左边走向山坡的右边,再由右边走向山的左边,如此反复折返,一直到坡顶,再由坡顶平缓的驶向垭口,这段路行驶的路程、时间都不少,但与垭口的水平距离却没有改变,只是海拔在升高。上下垭口的道路全部悬在悬崖峭壁之上,下面就是奔腾的澜沧江,险峻程度一点不亚于怒江72拐。途中可看到这里也在修建隧道,应该过不两年,隧道就可修通,到那时该路段的险峻程度就会大大降低。但哪一天G318川藏公路上的高山全部修通了隧道,去往高山垭口的老路就不会再去维护,想再登上垭口就比较难了,那时再走川藏公路,没了垭口可登高望远,一路上能看到的美丽风景就会大大减少,对后来者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下图(5幅):由东达山到觉巴山附近,驶向觉巴山山顶的路。山谷是奔腾的澜沧江,路悬挂在山崖,道路的防护设施也不是很健全,在一个山坡上来回折返爬高,再到达觉巴山垭口。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觉巴山垭口,又遇骑行者,这小伙是济南的山东老乡,大学毕业没先去找工作,而是先来了一趟骑行西藏,他青藏进,准备一直骑到G318国道的起点上海人民广场,为他点赞。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下图:行驶在觉巴山悬崖峭壁G318国道上的军车。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下图:觉巴山由西向东下山之路及美丽之极。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下图(2幅):拉乌山垭口,海拔4376米,驶过垭口写有“妙善芒康欢迎你”的牌坊,也就进入了芒康境内。再向前行驶,我们就要离开G318川藏公路,转入G214滇藏公路了。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下图(6幅):混黄的澜沧江奔流着,由此开始我们将一直在澜沧江的陪伴下到达盐井乡,再穿过澜沧江大峡谷到达梅里雪山、飞来寺,这是后话。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下图:到达盐井乡已是9月21日的下午七点多了。立在路边写有"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之家"的牌子吸引住了我们,下车询问这里还真的是《远方的家》、《舌尖上的中国》、《走进西藏》的拍摄地,而他们的佳加面(盐井正宗面),还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那今晚吃、住在这里一定必须的了。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下图(2幅):住在房间,从窗子里就可看到的美景。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下图(2幅):品尝正宗的佳加面。佳加面是茶马古道上的美食,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非物资文化遗产。面汤是由藏香猪肉煮制而成,风味独特。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佳加面的吃法是:面25元随你吃,送小菜一份。店家做好一锅面,给你盛上一碗(所说的一碗,其实只是盖住碗底那么多的量,并非一满碗),在你吃的过程中,服务员会不断地给你添加,添加一次算一碗,你每吃一碗自己从小筐内拿一颗石子放桌子上,用于计算你吃了几碗面,吃的过程中如果吃不下了可将筷子打十字放在碗口之上,服务员也就不再给你盛面了。服务员讲如能打破之前客人吃的最高纪录147碗,可以娶一位卓玛为妻,并陪送牦牛,还可终生免费来此吃面。据她说这小黑板上147碗的记录,是一位骑自行车进藏的勇士创造的。
    下图中的石子是19颗,这是我的吃面纪录,其实还能吃上几碗,只是感觉会很撑,更是感觉闯关无望,也就没再继续,真不知这黑板上的147碗是怎么吃下去的。在这吃面,吃的是一种休闲,一种开心,一种快乐,而服务员不厌其烦的不断加面,应该是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吧,有机会您也来品尝一下。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9月22日我们来到了位于澜沧江边的加达村,站在江边可见用木头和泥土搭建的一个个平台,悬空在两岸山坡和悬崖之上,而这一个个平台也就组成了大片的盐田,盐田下的江边挖有多处盐水井,将井水取出灌入盐田,经阳光暴晒和风的吹拂,几天后盐就会结晶而出。神奇的是在澜沧江两岸挖出的盐井,制出的盐是不一样的,东岸盐井取水晒制出的是白盐,西岸盐井取水晒制出的是红盐,据当地人讲他们一般都食用白盐,红盐虽然也可使用,但品质比白盐差点,一般用于喂养家畜。关于盐井制盐必须说一下这里的女人们,因为从盐田搭建、维修到汲水、晒盐,这一切的劳作都有女人们来完成。男人们不是不干活,他们负责的是外出卖盐,这出去来回一趟就要十来天。在家的女人们身背圆柱形木桶,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一趟又一趟,从盐井中取出的卤水灌入一块块盐田,再在烈日下进行晾晒打理、收集。都说这些盐的结晶是阳光和风的作品,其实更应该说是这些女人的杰作,是她们心血的凝结。好的是现在村子里通了电,有了抽水机,女人们不再背水晒盐了,劳动量减少了很多,但汲水晒盐的传统技艺却一直未变。在盐井,辛勤劳作的女人,在维持家庭生活的同时也用坚持和信仰延续了一种传统技艺,成就了一道稀有风景。
   下图(8幅):加达村,澜沧江两岸的盐田。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纳西族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的特有民族,总人口30多万,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丽江,其余的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地,很少的一部分居住在西藏的芒康县的盐井乡。据说在距今500多年前,纳西人在丽江迅速壮大,于是就开始向外开拓,有一部分人就来到了西藏芒康的盐井村,从此也就在这里扎根繁衍生息。
  下图(5幅):纳西族民俗村--加达村以前居住、生活状况,他们原封保存了过去的居住环境,并让游人参观游览,还会有人免费给有人讲解。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下图(7幅):纳西族民俗村,加达村现在居住、生活的状况。这第一幅照片中走出红色院门,就是他们以前居住、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上面的5幅照片),与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走进这个花开的小院,告诉他们来意,就会有人给你讲解的。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下图(两幅):这姐妹两个在替父母看这个小卖铺,姐姐说,她在盐井上学,要住校,今天周六在家休息,她们家在上面还有一套居生活住的新房子。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下图:村头正在玩耍的孩子看到我在拍照,顿时更疯了。
一路向西(15)--自驾西藏之千年盐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