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的一本好教材 杨松河
古今中外都有寓言。 男女老少都喜欢寓言。 寓言是童年的牛奶,青年的快餐,成年的点心,晚年的美食。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寓言是理智的诗。”智慧人生不能没有寓言。 寓言最大的特点是故事与哲理相结合,小中见大,言简意赅,雅俗共赏。 寓言讲故事大都采取拟人化艺术手法,借题发挥,演绎人生百态,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或颂或讥,借以表达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化作用,有的可用作政治宣言治国平天下,有的可作为外交辞令舌战群雄,有的可作为处世哲学安身立命,有的可作为教科书教育后代,有的可作为人生格言流芳百世,有的则作为讽刺小品成千古笑谈。因此寓言具有很高的社会普及率和历史渗透力。可以肯定,不论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存在启蒙教育,就有寓言故事在流传;同样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受过教育的人,脑子里不可能没有寓言故事的印象。 寓言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散文体,一是诗歌体,散文体居多。如果说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代表着散文体寓言创作的最高成就,那么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诗》则是诗歌体寓言的登峰造极之作。 拉封丹从不隐讳自己的寓言诗取材于古代寓言和其他名著,拉封丹的研究者很容易找到各首寓言诗的渊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拉封丹对《伊索寓言》情有独钟。据统计,238首《拉封丹寓言诗》中,竟有三分之一来源于《伊索寓言》。1668年出版的6卷本124首《寓言诗》中,有上百篇取材于《伊索寓言》。当然,取材不等于模仿,更不是抄袭,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拉封丹寓言诗》(以下简称《寓言诗》)堪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艺术杰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化功能,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化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首先,拉封丹用诗歌体改造散文体寓言,使之富有音韵感和节奏感,便于朗诵和记忆,因而更富有艺术表现力,也更便于流传。拉封丹创造了一种自由的“长短句”(借用中国古诗词术语)诗体,既讲究音韵美和节奏美,但又不拘一格,诗行、音节、韵律变化多端,琅琅上口,夹叙夹议,生动活泼,很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背诵、朗读、表演和欣赏。可见,《寓言诗》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格律诗,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诗,而是不拘一格的格律诗。这种诗体赋予古老的寓言以新的艺术魅力,成为拉封丹寓言诗的一大特色。法国文学批评家贝洛(1628—1703,《灰姑娘》的作者)曾高度评价《寓言诗》对文学创新所做的贡献,称拉封丹不仅创造了独特寓言诗样式,而且使这种寓言诗“臻于完善”。 与此同时,拉封丹加强了寓言故事的戏剧性描写,矛盾冲突激烈,情节跌宕起伏,加上各种神话传说和心理活动穿插其间,使短小的寓言富有史诗的色彩,小诗中见大师手笔,小故事中闪烁着大哲人的智慧。无怪乎法国文学评论家泰纳(1828—1893)盛赞拉封丹是“法国的荷马”,他的作品是更完善更本土化的诗歌杰作。 据统计,拉封丹在《寓言诗》中创造了496个人物形象,其中动物125个,人123个,神话人物85个,构成了一个虚拟的大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天神魔鬼,王侯贵族,黎民百姓,贪官污吏,士农工商,五行六作,三教九流,人人都有出色的表演,构成了拉封丹时代的《人间喜剧》和《一千零一夜》。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殿堂。《寓言诗》最出色的地方,往往也是拉封丹诗歌语言最精彩的部分。拉封丹把日月星辰人格化,山水草木充满人情味,飞禽走兽个个能说会道。《寓言诗》人物对话精彩纷呈,形成独特的拉封丹风格,寥寥数语就能把人物的性格勾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拉封丹的创作实践证明,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新便没有艺术。但任何艺术家都不可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换句话说,艺术创新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需要有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拉封丹不仅善于学习古代寓言和神话的优秀传统,而且善于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才达到举世公认的文学新高度,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们不妨把伊索的《大鸦和狐狸》和拉封丹的《乌鸦与狐狸》进行一番比较。 大鸦和狐狸 伊 索 大鸦抢到一块肉,落到大树上。狐狸看见了,想得到那块肉,便站在树下,夸大鸦高大、漂亮,说他最适于做鸟中之王,要是他能发出声音,那就毫无疑问了。大鸦想表明他能发出声音,便放开肉,大叫起来。狐狸跑上去,抢到那块肉,说道:“喂,大鸦,假如你有头脑,你作为鸟类的王就没有问题了。” 这故事适用于愚蠢的人。 (见《伊索寓言》,罗念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乌鸦与狐狸 拉封丹 乌鸦师傅,落在树梢, 嘴里叼着一块奶酪; 狐狸师傅,闻味赶到, 对着乌鸦连声叫好: “嗨!您好,乌鸦先生。 您真美丽!您的美貌倾国倾城! 不用吹捧,假如您的嗓音, 同您的羽毛一样迷人, 那您就是林中的凤凰。” 乌鸦听了欣喜若狂, 恨不得展现歌喉嘹亮, 不由张开大嘴,奶酪顿时落地。 狐狸一口接去,却说:“先生您太客气, 不过您得记住:凡是吹牛拍马之人, 全靠爱听奉承话的人为生。 毫无疑问,一块奶酪换了这个教训。” 乌鸦无地自容,羞愧满面, 发誓不再上当,可惜晚了一点。 拉封丹笔下的狐狸已不是一般意义的狡猾,而是狡猾到自私、刻薄、卑鄙却又十分机智的程度,他为了把别人的东西骗到嘴,不惜违心地吹捧一个本来并不漂亮,甚至丑陋的乌鸦。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狐狸说尽了好话,极尽逢迎吹捧之能事;一旦达到目的,马上改换腔调,用鄙薄尖刻的语言把乌鸦讽刺得无地自容: “Que vous êtes joli! Que vous me semblez beau!”(您太漂亮了!我看您美极了!) “Tout flatteur vit aux dépens de celui qui lécoute.”(吹牛拍马之人全靠爱听奉承话的人为生。) 狐狸吹捧和批评乌鸦的这两句话,前一句成了奉承别人的玩笑话,后一句则成了至理名言,在法国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法国人一般都能背几首法文诗,假如只能背一首,那这一首肯定是拉封丹的寓言诗。法国家庭一般都有书架,据说有书架就有拉封丹的寓言诗。拉封丹寓言诗不仅是法国人启蒙教育的教科书,而且是最理想的文学藏书之一。三百多年来,拉封丹寓言诗代代相传,享誉全世界。如今世界各国都有拉封丹寓言诗的译本,与此有关的儿童读物、画册、邮票、明信片、动画片五彩缤纷,畅销不衰。 中国人历来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我相信,随着中国老百姓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家庭书架一定会越来越普及,有书架必有《拉封丹寓言诗》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2003年4月5日于南京 |
|
来自: 五者自居 > 《诗话 词话 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