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有西医专家在网上这样说:“每天喝水2000毫升以上就可以保护肾脏,预防便秘,滋润肌肤。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喝得越多越好。”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以下详细分析。饮水入胃,水是如何代谢的呢?《内经》早有明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从中医来分析,水的代谢与胃、脾、肺、肾、膀胱、三焦等多个脏腑有关。分析如下:饮水入胃,胃主受盛,兼游溢精气;脾主运化,能气化水湿,使上归于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使水道通调,下输于膀胱;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则能排出代谢的水湿浊毒。再者,肾为水脏,肾司气化,与膀胱互为表里,而能代谢水湿;三焦为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若以上诸脏腑功能和调,阳气健旺,则饮水可以被正常气化吸收,代谢出来的水湿浊毒则能通过小便、汗液、大便等排出体外;若诸脏腑功能失调,阳气气化功能下降,无力代谢水湿,则水湿积滞于体内,即成水毒。水毒的危害很大。一方面,水毒会导致水肿。水毒属阴,人身一处阳气不足,则一处阴浊积滞。比如,肾阳不足者,水毒往往积滞于下肢,特别是太溪穴上下,导致局部水肿,甚至淹没内踝。若脾阳不振,则水毒会积滞于阴陵泉、三阴交等穴处,导致局部肿大。另一方面,水毒还会消耗人体阳气,导致阳气更虚。阳虚之人,本来就运化水湿功能下降,若坚持多饮水,超过了人体的气化能力,则会形成恶性循环,让人阳气越来越虚。那么,到底应该喝多少水呢?我的观点是,凭自己的感觉。人体是最聪明的,要充分相信身体的感觉。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一定不要勉强。再者,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喝温水,而不是凉水,因为凉水伤阳。
来自: 人老颠东 > 《中医基础知识》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喝水排毒通便润皮肤?也许你在给自己下毒!
喝进去的水≠身体里的水。虽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一点点剥离,水就是水,成分都是H2O,但从我们所食所饮的水或水分,到构成人体生命活动所...
湿气生于脾,源于肝,藏于肾。
湿气生于脾,源于肝,藏于肾。脾是生湿之源,脾虚运化失常,都会生成水湿。湿气源于肝,肝郁脾虚,肝气郁结 肝会泛土,导致脾虚生土湿,肝郁导致湿气。湿气藏于肾,肾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主导水液的气化...
五运六气解方剂--五苓散
五运六气解方剂--五苓散。肾与膀胱阳气不足,使阳气被遏制,水液无法下行,故水入即吐,脾胃中焦运转不利,脾虚水湿内盛,打乱人体气机...
中医基础理论
三焦气化是指三焦为人体水液气化运行的道路,通过其气化作用,而使水化为津液,从腠理、皮毛排出则为汗;其二,肾为先天之本,肾中阳气为全身阳气之根,肺的宣降、脾的运化、三焦气化、膀胱的气化皆赖...
良好的睡眠是养生的头等大事,若起夜多该如何调理?
《黄帝内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主水,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且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虚衰,肾...
百病皆由痰作祟!坚持做这四件事,健运脾胃,温阳化湿,轻松清掉痰湿浊气!
坚持做这四件事,健运脾胃,温阳化湿,轻松清掉痰湿浊气!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这些水液的失常状态会层层递进,清澈的是水...
论心与津液代谢(一)
论心与津液代谢(一)内容提要:心在津液代谢中,生理上,心中阳旺,蒸腾气化,布散水津;心阳心气在鼓动血行的同时,推动了津液的布散,亦即心行血脉,水津随之。《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心为主阳之...
肾主水液
肾主水液。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虽然与肺、脾、肝、肾等多个脏腑有关,但起主导作用的是肾,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贯穿在水液代谢过程的始终。肾主水液功能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肾阳为...
“水毒”为患,害人不浅。
“水毒”为患,害人不浅。后来,自己临证即久,读书多了,再研究水湿蓄积,思路渐开,知道这样的情况,并非无解,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对“水湿”证有一点感受。异常水液储存体内而未被人体吸收,该...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