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饮与水气的鉴别

 369蓝田书院 2019-02-11

发病机制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曰:“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就是谈痰饮发病有急性、慢性两种情况。因饮水过多,超过了脾胃运化能力,致中阳被遏而猝然发生喘满者,为急性发病;在此以前,脾胃未必即虚,由于食少饮多,则脾胃因进食过少而气虚,复嗜饮贪杯,于是渐积而水停心下,属于慢性发病。虽然病起有急缓不同,但饮从外来则一。《金匮》的这一认识,与《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所胜,民病饮积”的观点基本相同。

再看水气的形成,《金匮》虽无系统论述,但纵观水气病全篇,仍不难找到线索。《金匮·水气病篇》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女子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本条以寸口脉候肺,趺阳脉候脾胃,少阳脉候三焦,少阴脉候肾,而见脉象沉、伏、迟、卑、细,皆系不足之象,说明水气病的形成与肺虚宣降无力,脾虚失于运化,肾虚气化不足以及三焦决渎功能低下密切有关。由此可见,水气病主要是脏腑虚弱,气化无力所致,其水肿与外来饮邪并无直接关系。这种看法与《素问·阴阳别论》“三阴结,谓之水”也是完全一致的。或问风水不正是由于风邪袭肺吗?诚然,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仅限于水气初起,风邪只是诱因,同篇所载的“风强则为隐疹”、“气强则为水”、“恶风则虚,此为风水”等,说明在风气相搏的情况下,如风邪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风强),其结果为病隐疹,只有当气化失调严重(气强)了,其病变才是水气,至于气化何以失调,其本仍在于虚;又《素问·水热穴论》关于风水有“肾汗出,逢于风……传为腑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亦强调风水发病以虚为本,与《金匮》的观点几近一致。

根据上述分析,痰饮与水气,其发病虽有邪正两个方面的因素,但前者以饮邪侵人为主,后者以正气虚弱为主,两病固有不同。

临床表现

痰饮病,因饮邪偏注于局部,一般常见心下痞,背寒如掌大,胸胁支满,喘咳多涎沫,短气,心悸,冒眩,脉偏弦或滑,或平。如饮邪较甚,更肠间沥沥有声,咳唾引胁下痛,身体(包括关节)疼重,咳逆倚息不得卧等四饮特点。

水气病则以浮肿为主征,其脉多沉细或沉迟。对以上区别一般并无异议。但《医宗金鉴》说:“溢饮,即今之风水、皮水病也”,亦有人将支饮混同于水气病者。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够妥当的。须知,尽管痰饮病可能出现浮肿,但亦必为兼证,故不得与水气病混为一谈。

按《痰饮咳嗽病篇》关于溢饮的描述,只有“身体疼重”,“四肢历节痛”,均无浮肿记载,纵或兼有亦必轻微。曹颖甫认为:“水不循三焦故道下行,乃流于四肢而历节痛,此为当发汗之溢饮证。”黄元御也说: “湿流关节,故四肢历节痛……所谓溢饮也。”故溢饮并非以浮肿为主。至于支饮,其头面目胞浮肿乃由于咳喘剧烈而使饮邪上泛所致,故称之为“其形如肿”,一个如字,即寓有与水气病相区别的意思。


Ref:周衡.谈痰饮与水气的鉴别[J].吉林中医药,1981(04):10-12.


刺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