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易于化火'' VS ''是扶阳化火还是敛郁生热''

 369蓝田书院 2019-02-11

阳易于化火

应××,女,48岁。1977年元月6日就诊。

主诉:长期恶风怕冷,全身四肢关节经常疼痛三年。

病史:经常恶风寒,暑季亦不敢当门而立,自汗多,失眠,腹部经常痛拒按,胁痛(有慢性肝炎病史),暑季时有恶热但亦同时恶风,喜热饮。诊察:形体肥胖,面色晄白,脉虚无力、舌胖嫩而大。证属形盛气虚,肺卫之气不固,以致津液外泄,形成长期自汗恶风之候。治以益气固表,温补脾肾之阳;气不化津,亦可引起内湿生痰,故少佐以苦寒清热泻火之品,防其化火

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24克,制附片9克,炙草9克,当归9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生熟地各9克,煅龙牡各30克,麻黄根9克,大枣10个,浮小麦60克,桑枝30克,黄柏9克,黄芩9克。

二诊,元月八日,服上药2剂后,恶风寒自汗虽稍有减轻,但出现咽喉疼痛,吞咽食物困难,食量大减,肝区疼痛明显加重,患者自动停服上药四天,后继服上药2剂,结果症状如前而加重,因而改弦更医。

按:“滋阴易于滞腻,扶阳易于化火,温燥易于劫阴,寒凉易于伤阳”是前贤早有告诫。从上述...病例分析来看...医者同情病人病程长,病情复杂而痛苦,急于求成,过用扶阳益气之品,招致邪从火化,火势上炎。...病久体弱患者,滋阴不易,而扶阳亦非如此简单。我们必须从正反两方面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业务水平,不能长期做只顾开药方,不过问效果的医生。

Ref:邱友文.经验与教训二则[J].陕西中医,1981(01):29.


是扶阳化火还是敛郁生热

邱友文同志的《经验与教训二则》一文...读后颇受启示。“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某种意义上讲,失败的经验有更高的价值。但是要使失败的经验确有价值,尤为重要的是从中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若以误释误,则害而无益。为此,对邱氏报告分析的“扶阳易于化火”一例提出己见

“扶阳易于化火”病例中,患者服药两剂,”出现咽喉疼痛,吞咽食物困难,食量大减,肝区疼痛明显加重”,因而“患者自动停药四天,后继服上药,结果症状如前而加重”,只好“改弦更医”。此确属药不对证,典型的误治医案。“更医”二字可见邱氏之坦率,报道之真实。但对误治原因分析,邱氏言其扶阳招致化火,其实并非如此。

细析原方,扶阳之品仅用制附片9克,桂枝g克,而配生地、熟地、当归、炙草各9克,大枣十枚以滋润调和,并佐以黄柏、黄芩各9克苦寒清热以“防其化火”,辛温与甘寒苦寒相配,并非温燥。患者阳虚证候明显(恶风怕冷三年,暑季亦不敢当门而立,脉虚无力,舌胖嫩而大),药仅两剂,并未久服,温阳也非太过。就附桂用量而言,近年来大剂量应用的报告屡见不鲜,如胡氏报告一例用附子90克,桂枝15克,干姜15克,住院期间共用附子15213克,桂枝2622克,干姜2844克,未出现化火生热之象(胡赛鸿.大剂温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报告.新医药学杂志, 1979,3:38)。以张仲景用附子一枚量为准,邱氏所用亦属常量,而况原方为330克的重剂,大量辅药与附桂同煎,有效成分渗入药液中,影响附桂药力的煎出。可见邱氏扶阳招致化火之说可疑。如果说此确属“扶阳招致化火”,遇此类阳虚病证,则令人无所适从。邱氏的报告分析给读者以附桂必然化火,佐苦寒亦无济于事,化火之势防不胜防的错误印象。

误治之因,在于误诊,患者虽“自汗多”,但“形体肥胖,腹部经常痛,拒按,胁痛,有慢性肝炎病史”,邪实,肝郁之证可见,并非单纯脾肾阳虚,“肺卫之气不固”。病属虚实挟杂,“益气固表,温补脾肾之阳”的治则显然不妥,本应温邪与疏达共施,但邱氏用浮小麦60克,生黄芪24克,白术24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麻黄根9克补敛收涩之品,更有二地之腻,服此方必然邪不得去,郁不得解。补而无功,郁滞更甚,致使“肝区疼痛明显加重”;郁而化火,上蒸熏灼,出现“咽喉疼痛”;土气本虚,木郁不疏,因而“食量大减”。误诊导致误治,误治而出现变证,但邱氏在寻找误治原因时,只看到“咽喉疼痛”一症,对“肝区疼痛明显加重”、“食量大减”都不加分析,因而错误地得出“扶阳招致化火”的结论。

Ref:贺学泽.是扶阳化火还是敛郁生热——与邱友文同志商榷[J].陕西中医,1981(04):46.





整理丨蔓

图片丨神医薛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