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的减毒方法及机制

 369蓝田书院 2019-02-11

1.炮制减毒方法

附子炮制法自古有之,汉代有火炮法;晋代《肘后方》载有炒炭法;唐代有蜜炙法、纸裹煨法;宋代有水浸法、醋浸法、姜制法、盐制法;明代有地黄制法、甘草汤炒法等;现代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盐制、漂制、蒸制、煮制、砂炒和甘草黑豆制等。不同炮制方法对附子生物碱含量有显著影响,生附子通过炮制可以使毒性降低,安全性增强,便于内服,并且利于储存,近年更有用微波炮附子或将附子制成颗粒等方法。吴荣祖运用现代工艺制作附子颗粒,发现该颗粒不仅能保持传统加工品(附片)的原有药效,还表现出增效的多项试验指标,明显提高了附子的有效性和药用价值。炮制后毒性较大的乌头碱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基乌头碱类生物碱,进而又水解成为毒性更小的乌头原碱类生物碱,已有研究证实炮制对附子起到了减毒存效的作用。四川江油形成了附子特有的多道工序加工技术,在多个环节能够对附子中剧毒的乌头碱类双酯型生物碱起到很好的炮制解毒作用,成为临床安全使用附子的重要保证。

2.炮制减毒机制

生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水煎极不稳定,总体趋势是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焦新乌头碱、焦乌头碱、焦次乌头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久煎,如吴佩衡主张附子应先煎3h,口尝不麻再与他药同煎。但是有实验表明,100g制附子煎煮时间大于30min,其煎煮液所含的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低于2g·L-1,也低于20g制附子饮片原药的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虽然大大降低了附子的毒性,但药效成分也因久煎而有所流失。不同炮制方法对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也不一样,白附片和黑附片的指纹图谱相似度高,且具有相同的共有峰,但其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差异较大。

熟附子主要含有单酯型生物碱和微量的双酯型生物碱,龚又明等发现煎煮0.5h后,3种双酯型生物碱完全消失,而煎煮1h后,总单酯型生物碱和总生物碱均达到了峰值,分别为2.9001,4.8320mg·g-1,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单酯型生物碱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均逐渐下降。李志勇也发现发现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附子饮片的心脏毒性和“回阳救逆”(改善心功能)作用降低,饮片中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亦下降。适度炮制100min的附子饮片具备“回阳救逆”(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高,经炮制去除毒性剧烈的乌头碱,并适度保存低毒有效的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符合对附子“低毒有效”的临床要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实,乌头碱是附子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其存在干扰了附子“回阳救逆”功效的显现(负相关),而次乌头碱与附子的毒性和“回阳救逆”功效均成正相关。

3.配伍减毒方法

配伍是中药临床应用中常用的一种用药手段,更是附子减毒的重要途径,《神农本草经》提出:“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临床上,附子常与甘草或干姜配伍应用。甘草味甘,有调和诸药,缓急解毒的功效。《景岳全书》记载“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甘草所含的甘草黄酮能拮抗乌头碱引发的心律失常,在临床应用中与附子配伍使用,可以控制附子毒性,保证临床患者用药安全。干姜辛热无毒,有温中回阳之功,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和姜辣素,姜辣素可能对乌头碱有制约和解作用,所以可以抑制附子毒性。张广平研究发现附子分别配伍不同比例防风、黄芪、远志后可不同程度的提高附子的LD50和心脏毒性的TD50,减毒作用与药物的配伍比例有关。

4.配伍减毒机制

解素花等发现甘草能够提高附子中毒剂量。有人认为附子生物碱和甘草有效部位甘草三萜皂苷和黄酮是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的重要物质基础。刘鹏等证明甘草与附子配伍后,甘草黄酮(甘草苷)含量明显减少,甘草抑制毒性的物质基础可能为甘草苷。四逆汤中乌头碱含量随甘草剂量增加而减少,二者呈高度负相关,说明甘草在四逆汤中对附子解毒确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帆按不同组合方式对麻黄、附子和甘草进行配伍,发现配伍后酯型生物碱质量分数从46%下降到10%以下,而非酯型生物碱质量分数从54%上升至89%以上。所以作者认为麻黄和甘草对附子有显著的减毒增效效果,而且三者同煎的减毒效果比其他任何煎煮方式的效果都好。总之通过配伍,能明显降低附子毒性更好的发挥附子的药理作用。

 

Ref:陈荣昌,孙桂波,张强,叶祖光,孙晓波.附子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08):1126-11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