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浪地球: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在星空漂泊

 alayavijnana 2019-02-11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成为首位拿下雨果奖的亚洲作家,在那时热钱翻滚、IP横行的中国电影界,大刘作品一下成为了香饽饽。



作品版权纷纷被影视公司买下改编版权,代表作《三体》立项开发、宁浩、张小北等知名影视人也宣布将开发大刘的《乡村教师》、《球状闪电》。

 

中国科幻电影崛起,声势浩大、指日可待。

 

那一年,业界满怀期待的称作“中国科幻元年”。

 

中影集团自然不落人下,他们买了3部刘慈欣小说的版权,开始与各种导演交涉。

 

有好莱坞大导,也有国内的大咖,但得到的答复无一例外,都是拒绝。

 

之后,他们找到了郭帆。

 

当时的郭帆,还是个新导演。

 

作品就俩,一个是没啥水花的《李献计历险记》、一个是标准的国产青春片《同桌的你》。履历表看着,和科幻似乎没啥关系。


△还没拍流浪地球的郭导,笑得还很甜

 

事实上,那时候所有的电影人,在科幻面前,都是新人。

 

郭帆唯一的不同,或许就是他从15岁看过《终结者2》之后,就立志要拍科幻电影,是个资深科幻迷。



他当时刚从好莱坞学习回来,亲眼见证了中国电影工业与好莱坞的惊人差距,

 

双方一拍即合,决计完善中国电影工业的郭帆,带着巨大热忱与圆童年梦想的心态,参与进来。

 

他选的项目,叫《流浪地球》。



一个太阳即将吞没地球,人类集全部力量将整个星球改造成飞行器,带着地球踏上长达2500年,寻找新星系的流浪之旅的故事。

 

格局之宏大,不仅中国电影里前所未有,在近几年的世界科幻电影里,也十分罕见。

 

这是影片的创意优势,却也是横亘在郭帆面前的巨大压力。

 

毕竟,如此大格局的故事,中国之前从未有过先例,他完全没有经验可循,而对好莱坞工业化制作的学习过程,也充满着艰难、不适。


△在拍流浪地球的郭导,不咋笑,却更帅了

 

更崩溃的是,仅仅1年之后,随着前期声势浩大的《三体》电影版的折戟沉沙、《球状闪电》开发的销声匿迹,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怀疑与唱衰声四起。

 

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似乎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1年时间,科幻片就从被争抢的IP,成了行业内的高风险项目。

 

《流浪地球》也不幸躺枪,制作期间,网络上质疑声一片,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片必扑。


 

 郭帆只能率领他的团队,顶着巨大压力,带着他们的“小破球”,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一场难度不输电影里“流浪地球”计划的制作马拉松。

 

中国科幻电影有两座大山,一个叫山寨,另外一个叫违和,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直接决定着影片质量。

 

郭帆决定向童年偶像卡梅隆学习,在动笔写剧本前,先给整部影片整上个翔实的世界观设定,让这个世界令人相信了,故事才可能被相信、可能打动观众。

 

他花了整整2年时间做剧本,前8个月都是在搭建世界观,从1975年开始,弄了个地球发展100年的编年史。

 

最终体现到电影里的,只有最后4个字, “贴近木星”。


 

整个筹备期,制片人龚格尔和郭帆一共写了大概100万字的剧本,第一稿剧本大约7万字,每个人都起码写了十遍以上。

 

而出于自己,完善中国电影工业流程的目的,郭帆从剧本阶段,便要求按照好莱坞的工业化操作。

 

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的核心是标准化,标准化是为了量化,量化是为了可以拆分,拆分是为了可以分工,分工是为了提高效率,去掉变数,增加执行的可能性。

 

例如,在剧本阶段,行间距、字号、不同内容的格式都规定好标准,标准化后就可以数据化,剧本进入一个数据库,可以分类,方便提取,随时调用信息。



之后的拍摄更是如此,郭帆遵从好莱坞同行的经验,重视效电影的前期工作非常重要。特效和美术团队越早介入,制作上的坑就越少。

 

于是,在拍摄前,郭帆团队,便制作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8000格分镜,导演又把分镜加上配乐做成了分镜预览,来呈现电影可能的最终形态。



又为了方便后期视效的制作,他们制作了30分钟重要片段Previz(动态预览),从而把后期工作前置化。

 

这些,都是《流浪地球》团队为了工业化做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为了工业化的流程,剧组的人数,从最初的两个人,到拍摄阶段最终达到了7000+。

 

而最令他费劲的,却是找到影片的独特情感内核。


△在拍流浪地球的郭导,若有所思,气质出众

 

毕竟,要做中国科幻电影,除了达到好莱坞级别的科幻大片质感,更难的是找到电影,独特的、“中国”的气质。

 

郭帆和制片人龚格尔做剧本时怎么想都没整明白,万没想到,最终帮他们整明白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

 

筹备期间他去美国工业光魔公司,这家公司的代表作有《星球大战》系列、《阿凡达》,聊特效的事。

 

美国人民听了他们的预算,立马没啥兴趣聊合作了,倒对郭帆口中,倾全人类之力带地球逃难的故事感到兴奋。

 

郭帆连说带演的讲完了故事,老美听的一愣一愣的,最后问了俩问题:

 

1.地球都要毁灭了,你们中国人逃难咋还要带上地球呢?

 

2.最后解决危机,为啥不是来个大英雄解决,而是全世界派出150万救援队呢?



郭帆被问住了,想了半天,回答

 

“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

而是一个家庭,

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

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

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

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

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

死也要死在那儿。”

 

老美听完愣了,说:“挺中国的,很酷。”

 

一次不成功的特效合作,最终让郭帆整明白了,这个故事的情感内核就俩字:

 

回家。

 


只有延续了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才有如此深切的家园意识与对土地的深切情感。

 

对中国人而言,无论灾难多可怕,有家在,就有希望。

 

而地球,不就是人类的家吗?

 

想明白了内核,片子很快就开拍了。

 

但,开拍之后,又是一场恶仗。

 

正如郭帆所言,自行车有些时候,就是赶不上法拉利,拍摄期间,总会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时候,《流浪地球》团队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直接,很不工业化。

 

就俩词,拼命和信任。

 

时间不够,那就不睡觉。

 

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剧组成员分组休息,导演几乎不休息,最长的一次,剧组连拍37个小时,常常生生就把演员拍吐了。



预算不够,投资方出于信任,不断追加投资,制作团队也不断超负荷工作。

 

最终,留下了郭帆“空手套吴京”的故事。


事实上,整个团队都是白纸的情况下,推动剧组前进的最大动力,就是信任。

 

这种信任,甚至不止于剧组。

 

在隔壁摄影棚拍《疯狂的外星人》的宁浩导演把置景借给《流浪地球》。同样在拍科幻片的张小北导演,其工作室为《流浪地球》剪了预告片。

 

《流浪地球》剧组背后的故事,和电影故事如此相似,所有有相同信念的人,在无序中找秩序,在绝望中找希望,一起干了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在电影里,信念是让人类活下去,让地球活下去;电影外,则是,拍出真正的国产科幻片。



所幸,最终的成片,没有令人失望。

 

比如说故事——

 

流浪地球时代,人类成立联合政府,在地球表面建立数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前进,逃离太阳系。

 


宇航员刘培强为了执行流浪地球任务,忍痛离开4岁的儿子刘启,放弃重病妻子的治疗,让儿子与姥爷搬进地下城,独自离开。

 


看似残忍的决定,令儿子对父亲心生芥蒂,父子关系,紧张多年。

 

而故事,正围绕着地面上的儿子、空间站里的父亲,两条线进行。

 

儿子刘启,同妹妹、姥爷,阴差阳错加入了护送“火石”,维修行星发动机的救援队,一同参与救援行星发动机的任务。



太空站里的父亲刘培强,却在即将回家之际,发现地球即将被木星引力吞噬,为了地球35亿人的存亡,也为了自己的家,刘培强决定殊死一搏。

 

 

两条线交存并行,却始终围绕着两大主题——地球存亡、父子关系。

 

地球存亡,直接对应着影片的情感内核,回家、希望。

 

片里,所有人的目的,都可以概括为回家。

                        

 

刘启与刘培强的父子线,也始终围绕着回家。

 

影片开始之初,叛逆的刘启离家出走、不愿回家,父亲刘培强则归心似箭的完成工作交接。

 

而当木星危机来临,刘启在身边人一个又一个的牺牲中,成长。责任感让他决定不惜一切带妹妹回家,

 

 

危机之中,相隔万里的父子,也达成了合作。

 

留下地球以回家,成了父子二人共同的期盼。

 

也正是如此,片尾,当刘培强为了全地球、全人类,驾驶空间站冲向木星,牺牲自己时,有如此强大的情感力量。

 

 

回家,让父子二人达成和解,也正是为了所有人类的家,刘培强再也回不了家了。

 

近乎原创的剧情,既完美继承了大刘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赋予了全片,大刘作品里少有的温情气质。

 

将大刘的伟大构思,同时落实在在最宏大的人类命运与最朴实的亲情情感上,这是郭帆团队的智慧,也是师夷长技,努力学习好莱坞工业化、商业化创作带来的成果

 

而该片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另一贡献,则体现在视效上。

 

故事再硬,若没有超强的视效支撑,也扛不起工业二字。

 

而《流浪地球》剧组与后期团队4年来的玩命工作,则给了所有人,一份超出期待的答卷。

 

△千里冰封 CBD

 

△地球发动机

 

△地木交汇

 

《流浪地球》从面子上告诉世界,中国科幻,成了。

 

而《流浪地球》对中国科幻最大的贡献,却是在它的里子。

 

它找到了让中国科幻成真正成立不违和的方法——寻找、建立真正属于中国人文化与情感结构的文化、情感内核。

 

具体到本片,就是前文所提的,“回家”。

 

《流浪地球》精准地抓住了这个独属于中国人情感结构的点,进行表述与再创作,最终,使影片具备了不同于任何一部国外科幻片的情感体验。



在某种意义上,它是部,只有中国人拍的出来的科幻片。就像《星际迷航》只有可能美国人拍的出来。

 

这,或许是它,给中国科幻作出的最大贡献与启示。

 

诚然,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甚至有不少缺点,比如在剧情上、在人物上,总可以找到缺陷与遗憾,甚至导演郭帆自己都感叹从剪辑开始,就反思剧本。

 

△拍完流浪地球的郭导,笑的更甜,长得更帅

 

但,它虽然不完美,但一定足够重要。

 

它不仅是中国电影对“未来”最有野心的一次想象,也是中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工业未来发展的一次背水一战。

 

《流浪地球》作出的全部尝试,无论成功、失败,优点、缺点。

 

他的所有经验、教训、遗憾都是中国电影产业,日后发展的宝贵遗产。

 

 

于电影产业而言,《流浪地球》是一次充满勇气与底气的尝试,它的成功,可能才会有之后一部又一部中国科幻片的出现,可能才会有中国电影工业的突破、发展。

 

而于中国科幻而言,《流浪地球》之于现在的孩子,可能就如同《终结者2》之于当年15岁的郭帆,在孩子心里种下科幻的种子,或许在未来,可能会有下一部突破产业的科幻片出现。

 

而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希望。

 

就像大刘在《流浪地球》原著里说的:

 

“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