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五者说诗·从李白写过十四行诗说起

 五者自居 2019-02-12

杨松河

2016915星期四

 

中秋佳节却遇江南大雨。既然不能外出赏月,便坐在电脑前欣赏起李白的吟月诗。读着,读着,我突然惊喜地发现,大诗人的《月下独酌》,竟然是一组(四首)十四行诗。这说明,李白写十四行诗不是孤立现象。限于篇幅,我这里只举最具代表性的第一首为例:

《月下独酌》 之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读者对这首五言变韵古风诗耳熟能详,因为它早就被收进中学语文课本。但我敢说,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首格律完美的十四行诗!更何况,从一组四首诗整体来看,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格式。那么,李白是不是还创作过别的十四行诗呢?一查,不得了,李白居然写过四十多首类似的十四行诗,其中《古风五十九首》就有11首。既然李白有此爱好,唐代以前的乐府诗恐怕也会有吧?一查,不仅有,数量还相当可观。例如,三国时期的阮籍(公元210—263年)的咏怀诗中有12首是十四行诗。再往前搜索,汉乐府里的 《步出夏门行》 、《艳歌行》 、《今日良宴会》、《孟冬寒气至》等都是十四行诗……

搜索的结果简直让我难以置信。也就是说,早在汉唐时代,中国就有十四行诗体式流行,许多大诗人写十四行诗可谓乐此不疲。

我是学外语的,曾经以为,十四行诗是西方特有的格律诗体,如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1616)、德国的歌德(17491832)、法国的波德莱尔(1821 -1867)、俄罗斯的普希金(17991837)都是写十四行诗的高手,他们的名作早已享誉全世界。但追根溯源,西方十四行诗最早来自意大利和法国交界的普罗旺斯地区流行的民歌,后由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1304-1374)改造定型,名为“sonetto”,并为其创制了严谨的格律。他还身体力行,创作了三百多首歌唱爱情的十四行诗。此后,十四行诗在欧洲蔚然成风,流行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颇具特色的重要诗体。

西方十四行诗的共同特点是有固定的14行格式,有整齐的音步或音节(相当于汉语诗歌的言,如五言诗、七言诗)规定,有规律的韵律变化。这些特点与中国古代十四行诗很是相似。中国古典十四行诗比西方足足早了一千多年,可惜的是,我国的十四行诗中道退出了诗坛,而西方的十四行诗却长盛不衰,以至于现代中国读者往往误认为十四行诗是西方文化专有的产物。中国的十四行诗为什么中途消失了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唐代兴起了“近体诗”(即流传至今的律诗),并在科举考试中强行推行律诗,十四行诗与科举考试无关,于是逐渐就被文人冷落了。

既然中国古典十四行诗比西方早,有专家便提出了大胆的猜想,西方十四行诗很可能是受到中国十四行诗的影响后发展起来的。1979年《读书》杂志第四期发表了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文章,他认为欧洲十四行体起源于中国。虽然证据不足,但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在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早已风生水起,东西文化合璧的现象可圈可点,不能排除中国乐府诗歌外传的可能性。如果此说成立,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将增添精彩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