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清代人孙洙,号蘅塘退士。他仿“铸三百”的体制,意在继承《诗经》的传统,展示唐诗的精华,所选的诗体式全面,包括五言和七言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共选录唐代诗人77人、诗作310首。《唐诗三百首》自问世以来,深受文学教育界的欢迎,成为文学爱好者和中小学生学习唐诗的最佳范本。 但是,很多初学唐诗的人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些唐诗既不讲究对仗,也不考虑押韵,好像就是简单的几句五言或七言的拼凑,感觉一点都不美,是不是那些不对仗、不押韵的唐诗作者不懂得诗的规律呢?其实不然,原来这是与唐诗的体制和分类有直接关系的,不押韵、不讲究格律的诗不一定不是好诗。 唐诗的体制非常完备,主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 (一)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是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古体诗每篇句数多寡不定,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句与句之间没有平仄对应和上下对仗的要求。因此,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泛,可以不受约束自由地抒写,就像现代的新诗一样。尽管古体诗每句没有太严格的字数,但大致还是以五言或七言为主。例如李白的这首五言古诗: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 方圆居主人作品 这是李白很多描写思妇的诗篇之一,在古体诗中“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思。这首诗中描写的是秦中少妇思念燕地戍边的丈夫,以春光兴起,又借春光抒情,一语双关,句句含情,委婉地表达了思夫少妇忧伤的心理情怀。我在初读这首诗时很怀疑是李白的作品,其中的六句话,没有任何两句是对仗的,尽管“丝、枝、时、识”四个字有押韵,但完全不符合格律要求,当时只感觉这不可能是诗仙所作。但后来知道这是古体诗之后,再读起来便只欣赏它的意境美,便不感觉别扭了。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乐府原为专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扩大,开始采集民间歌词及乐曲。后世又把汉魏六朝时期乐府所创作、采集的歌词、以及其他可入乐的诗歌统称乐府诗或乐府。同时,历代文人用乐府曲名所作的诗,虽然未必入乐,但习惯上也称为乐府诗。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个变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歌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以后就形成了所谓的“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的旧题外,也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又称新乐府。如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就是乐府诗,诗很美,深受诗词和书法爱好者的青睐,但却不讲究格律、对仗要求,每句字数也不十分严格: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方圆居主人作品 (二)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也分五言和七言,即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四种。近体诗对音韵格律要求比较严格:
因为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故又称为格律诗或律诗。律诗因为限制多、要求高,很受现代的文人雅士喜爱,也有很多高水平的诗作出现,在这里不一一表述。下面仍然举例欣赏一首李白的七言绝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当时李白得知好友孟浩然要去扬州赴任,便托人带信约其在江夏相会。之后,他们如约在黄鹤楼愉快相聚,各诉衷肠,相见甚欢。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到江边相送。船开走后,李白仍伫立江边,望着远去的孤帆,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流传至今。诗中共四句,虽没有完美的对仗句,但上下句完全符合平仄格律要求,读来朗朗上口,意境十分美好。 |
|